大流行與氣候行動

大流行與氣候行動

細閱只需 4 分鐘

自去年12月,新冠狀病毒在中國爆發,數月過去,疫情不減,還演變至全球大流行,嚴重影響經濟活動 -機埸泊滿了不知何時再起航的飛機;熙來攘往的街道變得蕭瑟;燈火通明的商場調整了營業時間;街角排滿了等候多時仍未有乘客的的士;物流業少了商品往還而大減運輸需要,彷彿這些現象都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起了正面作用,甚至為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可是,這種說法確令人擔憂,事實上,也是一種誤解。無疑,疫情使工廠暫時休業,各國實施出入境限制令航班急跌,溫室氣體排放在一瞬間暫時減少(例如在交通運輸方面),然而,深度減碳 (deep decarbonization) 需要強大的經濟體系支持,包括資本和研發投資。全球經濟衰退可能會因而減緩了這一方面轉變,現時售價較昂貴但比較環保的電動車研發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2020年是全球氣候行動決定性的一年。根據《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要求締約國提出更強及有力的減排承諾,即國家自主貢獻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在最新的IPCC全球特別報告變暖1.5℃指出,如果人類不積極減排,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將溫度升幅限制在1.5℃內,我們將會在不同層面受到不同程度而不能逆轉的影響(包括人類健康與疫症)。疫情爆發,由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和專家參加的國際氣候談判也隨之而受到影響。《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宣布,所有在4月之前面對面會議將會取消,原訂在6月舉行的格拉斯哥氣候峰會(COP26)能否進行也是未知之數。解決氣候危機是要使經濟和其增長與排放脫鉤,並確保人類的可持續未來。縱使我們現在未知疫情對氣候變化影響如何,但由於經濟衰退,很有可能破壞各國或公眾對氣候行動的支持和應對決心。

為了對抗疫情,各國政府正採取不同的措施,包括封鎖整個城市,鼓勵在家工作,取消公共活動以及停學。大多數政府對這種大流行,都聽取了世界衛生組識等專家的建議。就氣候而言,卻並非如此,甚或有些人會覺得是專家的天方夜譚。或許,在不少人眼中,氣候變化是遙不可及(雖然事實並非如此),於我而言,氣候行動應該如駕駛一樣 -望近亦要同時兼顧遠景。

抗疫和氣候行動也不是站在對立面,人類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在氣候減緩扮演不可或缺角色,改變飲食習慣或採取更可持續的消費和出行模式可以減低我們個人的氣候足跡。這些改變應被視為常態措施,就像洗手一樣重要。

改變,少不了犧牲,是時間是方便是習慣;但,一切是為了我們行更長更平坦的路。

By 周韻芝 (Joyce)

周韻芝現為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高級項目經理,負責「滙創永續」計劃,藉此擴闊香港社會企業的生態發展,集思廣益,收集由年輕專業人士和退休人士組成的跨代「永續先鋒」的想法和行動,為香港社會應付永續挑戰作好準備。 周女士積極參與多項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研究及規劃顧問工作。她在組織社區參與活動、舉辦工作坊,及為非政府組織、私人發展商和政府部門提供培訓活動等方面,均有豐富的經驗。她主要研究環境管理、城市發展、可持續發展和運輸規劃。自2008年起,她獲選為英國皇家規劃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