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閱只需 5 分鐘
消費的原點,是滿足一種市場需要;但發展到近代資本主導的世態,消費透過傳統行銷 (Marketing) 推波助瀾後,產生出一種遠超「需要」的慾望,扭曲了價值觀而衍生貧富不公、盲目耗費以至生態失衡等問題。早於2010年,行銷神人Philip Kotler於著作《MARKETING 3.0: FROM PRODUCTS TO CUSTOMERS TO THE HUMAN SPIRIT》提出行銷3.0,除純粹滿足消費者的功能與情感上的需求外,更必須加入人性精神行銷 (human-spirit marketing) 的元素,讓情感行銷更加完整。
抗疫新常態
去年修例風波後持續半年的社會運動,從上街抗爭演進至生活消費價值,而衍生了黃色經濟圈概念;期間更有官員先後以似是而非的自由市場經濟批評,指世界上沒有任何經濟體會這樣「畫地為牢」,正正反映脫離經濟主流以及社區民生的,就是這一群「自畫為牢」的官員。
筆者仍相信香港是一片福地,面對目前武肺大流行,原來上天早已安排好劇本,從去年中的社會運動至今,令社區鄰里前所未有的連結,加上自由行明顯回落引致旅遊零售業進入寒冬,令傳統人流密集的旺區都變得人煙疏落,因此或多或少減低今次疫症的殺傷力。目前全球市場,將面對尤如電影「The Day after Tomorrow (明日之後) 」般前所未見的寒冬,但亦如片中所示,或許是重新建立人類新常態的機會。
黃藍是政見好味是良知
觀乎黃色經濟圈,與其說成圍爐或畫地式消費,不如放眼世界各地已持續地發展出各種相關的經濟新常態 (Impact Economy),從教會寺廟開創的宗教經濟,到社區及跨國的生產/消費合作社,屢見不鮮。細看黃店,除了滿足消費者的政府立場或公義彰顯外,內在又是否正集體建構一種共享價值?早前市面出現口罩短缺,有藥房囤貨抬價,於是有數十間黃店合作,凡有客人光顧店舖,即可免費或以優惠價,換購口罩或酒精搓手液。
有人問這種黃色消費會否隨着抗爭熱度減退?亦有指因武肺大流行下,黃店生意亦不能幸免紛紛告急,究竟事實又是怎樣一回事?藉近月杜汶澤先生創立的網台節目《Yellopenrice》引發的”人龍”現象,或許可從中找到一些啟示。節目名稱顯而易見分別由Yellow、Openrice所組成,前半部分大打黃色價值,而後半部份令筆者想起過去廿年不少初創想挑戰的飲食平台Openrice。即使Openrice這些年來屢見負評,但仍未見有任何後來者能動搖其半步。縱觀該節目十集內容,被訪小店的負責人分享的是一套遠超傳統食評的故事框框,而這種具影響力的說故事方式 (Impact Storytelling),強而有力地扣上觀眾的共嗚點 ,對食物的要求、定價以至更重要的共享價值:對年青人以至香港這片土地的愛,對公義的追求,以上種種不是傳統做品牌推廣 (Branding) 賣廣告、出優惠就可以達到,而是小店營運日常,如何由內到外呈現一套價值;有趣的是這套價值是充滿地氣,同時與社區一同演進。
黃色經濟圈具備顛覆舊世界的潛能,當然亦不難避免全球大衰退的衝擊,但這是一次漫長而具創造力的變革,需要社區集體想像和設計一種新常態。往後可能引發從生產、消費、互換共享、流通和監測制度,告別舊世界只顧「圍威喂」式經濟,演進成更扎實的良知消費 (Conscious Consum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