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談公民創新

疫情下,談公民創新

細閱只需 5 分鐘

誰也沒想到,2019年所發生的事或將改寫全球歷史。

新冠病毒自2019年末在中國始發起,陸續蔓延至全球。近日在歐洲的大爆發,真正引起全球恐慌,歐洲各國封城封空域,媒體紛紛以「第三次世界大戰」形容今次的疫症。同時間,香港再次提升防疫級別,危機之大讓全球如箭在弦。

這種被稱為反全球化的病毒,不單重新定義了全球的經濟及生產模式的分工,亦讓我們重新反思現有的工作、消費及生活模式,是否唯一或是最理想的方式。而在全球大爆發之時,除了等待政府行動,民間可以怎樣回應以緩和疫症帶來的影響?下文嘗試以數個民間抗疫的例子,看看各國民眾因應當地文化觀念及行政方針作出回應,引發大家對公民創新的討論。是次的危機,又會否成為一次轉機,將由下而上的創意解難轉化為公民參與的新常態?

台灣即時口罩地圖 舒緩心理不安

在疫症爆發初期,台灣實施相對強硬的抗疫措施以實保口罩供應,但在短時間內大爆發的疫情仍為市民帶來極大的不安及壓力;不同民間團體及民眾因而自發開發即時地圖應用程式,讓市民可以安坐家中,得知家居附近的口罩存貨量,解決民眾不安的心理,舒緩搶購的情況。

香港民間自研可重用口罩 解除缺罩恐慌

因為全球口罩需求急增,港府搶購口罩失敗,依賴商業採購的香港,一度面對「口罩荒」,並出現「瘋狂排口罩」及「積存口罩」的現象。有見疫情擴散至全球,口罩供應短期內難以穩定,部分市民及公共知識份子,開始研發醫療口罩的替代方案,並開放版權讓全球使用。可重用布口罩雖不能完全取代醫療口罩,但卻有緩和市民心理的效果,減少積存行為。當口罩需求舒緩後,經濟能力較弱的市民亦能以合理價錢購買口罩防疫。

全球 – 長者優先購物時間 保障弱勢群體

相對亞洲,西方國家普遍仍未接受「全民口罩」的防疫措施,讓本來就面臨著更高死亡風險的長者和長期病患手足無措。為了確保他們有足夠的食物和補給,降低接觸病毒的風險,澳洲、英國、美國、冰島等多國的超市陸續宣布為老人及弱勢群體設置專屬的購物時間,短片展示了澳洲超市實施每天提早開門一小時讓長者購物的情況。

本港一間超市亦在3月28日提出類似的方案,減低「恐慌性購買」對弱勢群體的影響。

全球替代握手的問候 減少身體接觸

朋友間見面時握手擁抱問候是不少國家的文化行為。而在新冠疫在全球肆虐之時,多種替代方式先後在不同社交媒體流傳,包括美國的 “Elbow Bump”、伊朗的 “Bum Bump” 及 武漢的“Foot Shake”,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肌膚接觸,防疫之餘又不抵觸國家的禮教文化。再微小的行動,亦能為社會挑戰帶來正面影響。

以上的例子,創新點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在社會面對挑戰而單靠政府政策未能有效回應時,市民、民間組織以至商界利用自身對社會的影響力,提出可能微小卻具影響力的創新方案。

過去3月,每天都有抗疫新挑戰,我們又是否可以從口罩短缺、市民恐慌性搶購紙巾糧食、低收入家庭無法跟上電子教學、大規模的社交感染等現象得到啟示,從個人防疫開始,討論生活服務可達度、本地食物供應、社區支援系統等等的方向,以公民創新強化本土永續發展的能力。

後續

對抗疫情,全球社群都在尋求可參考的創新例子,Open IDEO 就正在進行一個名為 “COVID-19 COMMUNICATION INSPIRATION CHALLENGE”的活動,如果你還想到更多的創新例子或正在做抗疫相關的工作,可以加入挑戰,與全球民眾一起且戰且走。

By Elie Lam

積極投入社會服務,現職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社區協作主任,專注於推動及實踐社會創新及社區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