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帶路 :你是社區拼圖不可或缺的一塊

街坊帶路 :你是社區拼圖不可或缺的一塊

細閱只需 12 分鐘

訪問之際,恰好「反送中」發展逾五個月,十八區民眾「connect」,重燃社會關懷,跳出傳統,自發舉辦人人可參與的公民活動,流露出對香港的愛與好奇。

「每個人都渴求找到個人價值,社區參與是最好的起點,讓我們認識自己和發揮所長。」社區導賞團社企「街坊帶路」創辦人譚健樂(Luke),從自身經驗與環境變化中,樂見人與社區的關係轉趨緊密,並期望盡一己綿力,陪伴有心人尋問我城故事。

用你的五感與腳步認識社區

雖然首次跟Luke訪談,但對街坊帶路倒不陌生,皆因早於幾個月前,有幸參與過他們與MaD合作舉辦的社區創意導賞活動「人人影樂社——眾說深水埗」,記憶猶新。

街坊帶路有別於其他本地導賞團,宗旨如其名以「街坊」為核心,歡迎來自十八區、不同年齡與階層的公眾人士參加,在內容與組織上,亦以他們的需要和觀感為依歸。像那次「眾說深水埗」導賞團, 就將團友細分成三個小組,以增強機動性,鼓勵民眾一步一步走進深水埗,親身觀察其複雜的區貌。

很多導賞團喜以文化人當領隊,街坊帶路卻傾向邀請真街坊以個人經驗說故事。眾說深水埗導賞團的其中一組,就誠邀曾是露宿者的雲誠,帶領團友於區內「捐窿捐罅」,看看街友生活,解構民生實況、社區政策,亦不避敏感,細數本地居民、少數族裔與街友的相處,連黃賭毒等問題亦有觸及,讓大家看到該區於電子用品買賣場和文青小店以外,不為人知的一面。

導賞結束後, 大家亦非說散就散, 每次均會安靜圍坐, 交流想法和重組資料,再由專業的音樂和影像創作人引導,循街坊視角將一切見聞轉化成文創作品,令得着不致散逸,可一傳十、十傳百,跨地域與時空地紀錄與流傳。

街坊帶路以社區伙伴身份與MaD合作舉辦社區藝術活動「人人影樂社——眾說深水埗」,帶領學員漫遊深水埗。
只為撒種,不求即時回報

對我來說,親睹街坊各展所長,撿拾社區的吉光片羽,結交友好,學會創造,令我既感動亦慚愧——雖然我們在香港生活已久,對她的認知仍有待開拓,但只要願意用心去試,永遠不會太遲——每個人的經歷不論如何,也是構成這城市拼圖的關鍵一塊,不可或缺。

Luke聽罷我的分享後,直言以生命影響生命的人性化交流,多少是他與友人Maggie和Koie決心成立街坊帶路、透過深度步行團推廣社區探索的初衷。「我們或受環境與資源所限,做的活動規模未必宏大,也無法即時令人變成城市專家,可是每次的點滴累積,那怕少如幾個人落區觀察數小時,或分組討論後留下些許文字與影像,付出都不會白費。當你投入過,知道『噢,我對這裏不了解』、『哦,我對那個議題感興趣』,你關注社區的眼睛已經打開,當種子埋下了,待時日過去,自會發芽成長,出現不同程度的改變。」

街坊帶路落區舉辦工作坊,與街坊一同設計導賞路線,讓街坊有機會自己做社區的導賞員
華麗的表象下藏了甚麼?

Luke憶想,過去成長於深水埗與長沙灣,對區內草根生活的記憶並不模糊。他曾聽過不少區內老人的貧苦往事,也會同情。奈何,或者因為受香港填鴨式教育薰陶,「細個比較讀書為本,只知乖乖考好大學,沒想太多個人與社區的連結。」勤奮的他,後來也如願考入科技大學主修工商管理(BBA),踏上一條親朋友眼中的康莊大道。

縱然在別人眼中前途似錦,Luke讀着倒是疑惑叢生,「想到畢業後要投身競爭激烈的世界,未至於不安,但會疑問:營營役役,所為何事?」他的感觸,可追溯至高中參與聯校義工服務時,不自覺埋下的種子,「那時我的公民意識未算強,不過看到草根階層的處境與需要,念念不忘。」待他上了大學,讀書不再只為應付公開試,多了機會格物致知後,不期然檢視起素常接收的資訊,究竟存在了甚麼謬誤,「譬如政府和外國媒體介紹香港,總把它形容為『東方之珠』、『購物天堂』,但這些浮華形象真的符合平民的現實時空嗎?」

人是一切的核心

當Luke深思賺錢維生以外,該怎樣運用知識做更有意義的事之際,課堂上剛好有導師介紹「Social Impact」及「Social Enterprise」等社會企業概念。「那時雙眼發光,決定畢業後,要做一間社會企業,將參與社區義工服務的經驗,結合專業的商業知識與技巧,做一些自己喜歡,又可造福公眾的服務,透過企業運作帶出社會使命!」

雄心壯志是有了,可是如何落實執行,是另一個難關。Luke說策劃初期,要召集人手、確認定位、構思內容、組織資源等,考驗重重,「組團時發現,人人出身不同、經驗不一,對社區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過程中要花不少心力與時間傾談及了解,才能推動往後每項內容與細節的編配。」幸運地,Luke得到伙伴Maggie和Koie支持,三人想法接近,一致認同社區的多元性與重要性,總算構成了組織的基本班底。

下一步,是服務與對象定位。Luke說,「社區的定義很廣、階層亦多,曾想過辦外國人導賞或聚焦個別社區,可是基於大家沒有導遊牌照、申請程序與成本等問題,又不想局限於少數受眾,於是想到以更廣泛的『街坊』為對象,由街坊主導及參與在地的社區與文化嚮導團,以及透過導賞員培訓與工作坊,善用社區資源昇華教育,深化社區、街坊及公眾的連結。」

這個發展方向出於Luke的興趣,但亦多得前輩提點,「創團至今的起跌中,我試過自信爆發,也嚐過被外界或自我質疑的階段。最深刻的一次,是向MaD做presentation時,因為自己讀商科出身,以為只要好好展現理財計劃,必然成事。誰知,MaD創不同主席Ada(黃英琦)事後提醒我,辦社企跟一般商業不同之處,在於很多事情無法單靠數字去量化,必須回到人性的層面去思量與抉擇。那一刻,叮一聲,發現我身為掌舵者不可只『think big』,還要多問『why』及回到初心做事。那麼,我的初心是甚麼?就是看到別人找到對社會的歸屬感,自己也會隨之開心和滿足。調整了心態,慢慢醞釀出現時所見的企業模式與取向。」

街坊帶路設計工作紙,運用個人經驗向別人介紹各自的社區故事。
深耕細作,使理念遍地開花

幾經轉折與協調,Luke、Koie和Maggie終在2016 年成功申請累積學習計劃的基金資助,創辦了街坊帶路。幾年下來,多得眾多義工和導賞員的協作,以及跟MaD及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等本地組織合作,街坊帶路得以集眾人之力量與知識,針對街坊的不同需求,設計許多趣味與資訊兼備的專題導賞團及路線。他們先後帶領公眾深入不同地區,像頗受歡迎的深水埗、油尖旺和九龍城區,以及較冷門的東涌與北區等,讓參加者重新看見精彩的街坊文化,諸如傳統街市生態、飲食文化、草根居住狀態等,並讓大家分享無數動人的生命故事。

沿此基礎,加上隨近年社運頻繁、公民意識漸長,Luke希望可進一步凝聚更多人的才能與力量,推動各自在社區的貢獻,「我身為管理者,除了繼續找資源外,仍會堅持盡可能落區參與每次活動,保持對實際情況的理解。但畢竟一個人的時間和心力有限,所以近來也鼓勵其他成員以集體構思的形式,就他們的認知提議活動及發揮職能。像居於荃灣的成員建議可辦咖啡團,帶大家了解該區文化,我覺得很生活化和特別,是自己沒想到的。

「此外,像眾說深水埗那樣,採用不同媒介做紀錄,對長遠發展亦非常重要,因為『人』是項目中最有機和會持續發展的要素,如今我們也多了跟社區店舖及院校合作,期望以深耕細作的手法,令概念以更紮實、更細水長流的方法,慢慢地傳播下去。」Luke 說。

Luke期望發展個人社企事業之餘,能幫助其他伙伴從中尋找到不同的夢想與價值。

街坊帶路
網站:https://www.kaifongtour.com/
Facebook:街坊帶路 Kaifong Tour
Instagram:kaifongtour

訪問及撰文:張高翔
攝影:Barry Cheung
編輯:樊樂怡、郭靄儀、梁棨豪

此文轉載自 《實行記:社會創新的累積學習》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MaD(Make a Difference)創不同成立於2009年,是一個結合思考和行動的地區性協作平台。MaD以跨界合作、共創、同理心及永續發展為核心價值,支持本地創意生態的長遠發展,積極推動年輕人以創新方法探索及回應當代挑戰,建立創意公民社會,帶來正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