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是怎樣「讀」成的(一)

「抗逆力」是怎樣「讀」成的(一)

細閱只需 7 分鐘

按:Rolling Books的機構使命是這樣寫著的:「藉著一系列創新的閱讀活動及工作坊,我們鼓勵學生及社區人士透過閱讀增長知識,以及增強抗逆力應對變幻無常的社會狀況。」我們常說閱讀增強抗逆力,到底,在閱讀中建立孩童抗逆力,這是口號而已,還是有沒有憑證及文獻,來說明這個「閱讀」與「抗逆力」的關聯?我們找來身在奧地利的Rolling Books實習學生Victoria,遙距為我們翻書,嘗試尋找一些線索。

回望過去一年的社會事件及疫情打擊,出現創傷後壓力和抑鬱症狀的港人情況令人關注,持續的疫情也影響了校園、家庭所能提供給孩童的正常生活。逆境當下,抗逆力的培育成為了家長及社區建設的重要議題。在近年來的教育學、心理學研究成果中,都能找到不同文獻表明了,閱讀在建立孩童抗逆力中的重要角色,並列出了大量培育的建議。

什麼是抗逆力?

「抗逆力」(resilience)這個名詞對於大眾來說也許還是流於表面。其實學術界對於抗逆力的研究已有很深厚的基礎。在本世紀初就已有關於孩童抗逆力的討論,而在不同的研究角度,對抗逆力的定義略有出入。我們可以將其簡單歸納為:應對環境變化、逆境和經歷創傷、磨難後的心理復原能力,在其他語境中,抗逆力也和「情緒堅韌」,「不易屈服」等心理狀態聯繫,同時也包括了人在經歷磨難後也能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放在當下的語境中,我們不僅可以將它運用到經歷過貧困、虐待、喪失親人、情感忽略、社會動亂的孩童上,也可以與原生家庭問題、兒童心理生理健康問題聯繫。

關於孩童抗逆力的研究

在一項美國Far West Laborator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研究中,專家Bonnie Benard提出具有良好抗逆力的兒童一般具備四種特質:擁有良好社交能力、解決問題的技能、一定自主自理能力,並且有目標感——簡單來說就是能良好應對學習和生活,自愛且有愛心並對未來有期望。具有一定抗逆力的孩童可以更好應對成長中的煩惱、處理人際關係,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同理心;在解決問題方面可以達到更好的自我控制並會更適切地向外界尋求幫助;他/她對自我身分的認知會更清晰,在行動上也會更有自主能力。

當然,在家庭、社會層面,每個孩子的成長情況都有所不同,家長也會因資源受限而無法為孩子提供優質的培育環境。比如來港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許多父母本身就因語言文化障礙很難融入社會、獲取支持資源,更是較難兼顧孩童的教育;或是家庭本身不和諧、父母受經濟問題困擾⋯⋯培育孩童抗逆力並非易事,當下的父母本身也會經歷情緒問題或遭遇困境。一些父母未必銳意向小朋友培育抗逆力,可是,孩童也可以通過閱讀來培育抗逆力的各種特質,尤其是透過繪本的各種題材。

閱讀的作用

「在閱讀他人的經歷時可以與自己生活中的問題相聯繫,從而意識到我們在自己的感受裡並不孤單。在探索書中人物解決某種問題的方式時,我們也能為我們所面對的挑戰尋找出路。」這是一所英國高中在閱讀活動中對閱讀在建立抗逆力功效的解讀。在閱讀中,孩童可以接觸並學習生活中的抽象概念(例如:何為死亡?何為善惡?),同時也會反思自己的生活,將自己作為個體與世界產生聯繫。對於父母和老師,就可以通過書籍給孩童提供培育抗逆力的養分,而且也能為孩子打開更大的視野,擴充對世界的認知。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甚至也探討了科幻小說對於構建孩童抗逆力的益處:科幻小說可以在映照世界的同時,擴充孩童的想像力、增強對生活中所存在的挑戰的理解,並使讓孩子對人類倫理和人生思考中有更深的認知。在書中,孩子們可以切實體會看到他們的同齡人對於社會、經濟、政治問題的經歷和應對,而其中自然包括一些與時俱進的議題;而在閱讀文字中,他們還有空間去想像人物形象並培育思辨習慣。閱讀作為一舉多得的教育媒介,自然是培育兒童成長中的必需。

閱讀的過程,是讀者與書的獨處時刻。當我們談抗逆力,學習面對孤寂也是重要的一環。投入及享受與書的獨處,自然是我們累積抗逆因子的良好習慣。

那麼,該如何選擇讀物並構建閱讀形式和方法呢?下一篇文章再分享。

 

(文章由Rolling Books實習學生Victoria撰寫。)

圖片攝於Rolling Books過往不同的公眾活動之中。

By Rolling Books

Rolling Books是推廣閱讀體驗的社會企業 。我們透過靈活貼地的流動概念書車,將閱讀推廣的有趣點子,駛進小學校園及關愛社區,希望將閱讀的樂趣化成真摰的體驗,讓小朋友自發投入閱讀的世界。我們也透過與其他各類機構合作,擴大閱讀推廣的影響力,重新建造閱讀體驗的新形態;我們亦會嘗試其他的創新項目實驗,推廣可持續發展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