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綠色革命

餐桌上的綠色革命

細閱只需 7 分鐘

掌握餐桌的人,若把永續生活的信念注入每餐飯餸之中,譬如選購本地農產、多菜少肉、買餸「走塑」,即使是家常便飯也能無聲地掀起綠色革命!兩個支持本地農業的組織「港嘢」和「農行.知味合作社」正推動本地家庭進行這場餐桌上的革命。

改革生產和消費關係

農業的認知對推動餐桌上的變革十分重要。「港嘢」創辦人浩盈為了推廣本地農產,經常探訪本地農場,了解農夫的生產方式和農產品特性。「粟米需要三個月的生長期,想確保穗粒飽滿農夫會人工授粉;本地蕃茄除了紅色的品種,還有青色、黃色和紫色,味道各有不同⋯⋯」農耕知識她都能娓娓道來。與農夫深入交往,讓浩盈更懂得向顧客推介合適合時的產品,也有機會替農夫道出背後的農耕故事,分享他們的心意,顧客不但食得安心開心,而且更會感恩。

相對於一次性的活動,「港嘢」更想把理念緊扣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近年主力推廣「田嘢共購計劃」,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互助互惠的關係,期望壯大「社區支持農業」的發展。浩盈和她的拍擋會先了解顧客的家庭結構和飲食好惡,然後每周送上度身訂造的菜包,並向訂戶逐一發放短訊,講解蔬菜特色、煮法、買好餸「貼士」和農場最新消息等,作為食農教育。「社區支持農業」的特色,便是讓顧客與農夫一起分擔風險,製造更穩定的生存空間讓農夫種好菜。「遇上天災失收菜包質量未如理想,如何以簡潔易明的訊息調整消費者的心態,改變一賣一買的現狀?」浩盈承認這確是一大學問。

共購現時最大的挑戰,便是尋找穩定的本地蔬菜供應,確保每周都能向訂戶出菜,這涉及農場管理、物流、天氣等不同因素。現時「港嘢」和六、七個本地有機耕種的供應者合作,耕種方式各具風格,其中「復耕者聯盟」用的是永續栽培法,去年成功達成「冬瓜一萬斤」的耕種目標。惟有建立穩定的消費群,才能紓緩農產出路的壓力,讓農夫專心鑽研技術。浩瑩她們正努力成為本地農夫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樑。

產出不穩定是問題,但原來產出過剩也讓農夫頭痛!探訪另一組織「農行.知味」當天,我們便遇上農夫查問如何處理即將熟透卻未有銷路的香蕉。其實香港有不少農場出產上噸計的農產,若本地市場能全數吸納,便可減少因入口產生的長途運輸和冷藏的碳排放。加工是延長新鮮農產銷售期的常用方式,「農行.味」是本地首個由農夫和消費者組成的合作社,正投身農產加工行列,希望打造本地農產加工品牌,開拓本地農業的新出路。

農耕/加工合作

理事長Joan形容,由於沒有前人經驗,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相比起書本知識,小型食品加工更依賴實戰經驗。合作社成立於2017年,經過不斷摸索與嘗試的過程,短短兩年時間便成功開發了多種富本地農場特色的產品,例如薑黃紅糖、檸檬紫蘇燉冰糖、洛神花紫蘇茶、薄荷紫蘇菊花茶等,都是由社員按中醫藥理配搭,不斷試味調較成份比例而成。兩年的訓練讓社員們都成為熟手技工,好像潔芳,兩三天內人手生產大量茶包也能應付得來。

Joan退休前從事設計,正好為產品構思包裝和宣傳方案。「農行.知味」的產品都印有合作農場的名稱,如孖記農場、東南寨􎮾農場或康曲農場,以示對生產者的尊重,也讓消費者知道原材料的出處。惟Joan慨嘆本地農業加工者非常短缺,盼望更多有心人加入。合作社漸漸做出名聲,也吸引了像荔枝窩、二澳等更大型的農埸洽談加工合作計劃,產品亦已正式進駐大型網上商店。然而,合作社產品價格至今仍未能完全反映生產成本,Joan說:「我們不能壓低農友的價錢,但消費者似乎也不太願意接受更高的定價」。司庫兼農夫Farm嫲感慨道:「港人旅遊台灣、韓國、日本,購買價值不菲的農產品當手信,怎麼就不支持香港本地貨呢?」她希望有朝一日合作社的產品亦能像外國貨一樣,得到港人青睞,成為大眾追捧的商品。

許多外地的經驗告訴我們香港人撐香港生產並不是夢。「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故事可追溯到二十多年前一群媽媽發起的消費運動。當時台灣的食物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她們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展開了「共同購買」計劃,直接向農夫訂貨。合作社倡議綠色消費,關注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對環境造成的衝擊,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本土產品。合作社發展至今在全台灣共有五十多個站所,社員逾七萬,照顧著數以百計的台灣農戶和加工生產者。

假如每個家庭每周最少有一頓飯轉購本地產品,這將帶來極大的改變。要發展本土永續農業,始終不能單靠理想脫離經濟邏輯。如何透過市場推廣及教育,超越同溫層吸引新的顧客群體,並以生產技術質量取勝,將是本地農耕產業鏈必須積極面對的一大挑戰。

本文轉自 永續鄉郊 2019年秋 通訊
版權所有 2020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永續坊
「滙豐永續鄉郊計劃」由永續坊推行

By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成立於2002年12月,是香港第一所致力於增強香港及其他地方對公民社會認識治理的性質、組成、動態及角色的研究中心。該中心旨在以協作方式,建構永續社會,孕育社群為本的創新方案,推動相關政策的討論和落實。該中心轄下有三個部分,負責不同領域,包括:共同管治、永續發展社會創業、慈善活動、企業社會責、社區行動與發展及伙伴協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