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差異先好玩!」 社企管理達人徐苑思的創新心法

「有文化差異先好玩!」 社企管理達人徐苑思的創新心法

細閱只需 11 分鐘

「愈來愈多例子見到,如果企業有心做的,所create到的 social impact,不會比NGO差。」徐苑思 (Elsie)博士這日一身幹練行政人員裝束,在新開放的中大InnoPort創博館接受我們的訪問,分享她多年遊走商界、社福和學界的見聞。

她曾長年任職商界——中大社會學畢業沒多久,她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MBA,隨後在可口可樂大中華區公共事務及傳訊部擔任要職達八年,之後在創新管理顧問機構 ?What If! Innovation Partner (現為Accenture旗下公司)歐洲及亞洲區工作。現在加入中大五年,嘗試將商界的good practice引入校園,同時倡議企業多重視社會價值。

擁抱多元文化

過去出於職業需要,要為大企業「把脈」,自然對不少品牌故事瞭如指掌,尤其是自己鍾愛的時尚產業。然而,這日讓她滔滔不絕、暢所欲言的是過去十年,她迷上的另一buzzwords——創新和社會效益(social impact)。

她的博士論文研究對象更是香港的社企。她現時是中大其中一位着力推動「商善合一」的推手之一,不但擔任了五年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 (HKSEC)項目總監;在中大商學院教授社企創業相關之課程;九月起更出任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ORKTS)社會創新團隊主管,冀將大學出產的知識更有系統地與社會接軌。

作為中大校友,Elsie說唯一懊悔的是當年沒有好好投入校園生活。「忙着出去玩同夾band。」(圖:SoCUBE)

Elsie於泰國出生、童年曾隨家人居住台灣和新加坡,五歲在香港落地生根;大學畢業後多年在上海及倫敦工作,「可能小時候常搬家,要適應不同地方的語言文化,所以不輕易有cultural shock。」獨特的成長背景,造就她在「地球村」般的企業環境從容自如。「有cultural difference先好玩!我會想知點解佢會咁諗。」

轉研社企契機

聽其分享,她在商場上似乎取得不少滿足感,那麼到底是幾時和為何,讓她對社企感興趣,還以此為題讀了個DBA(工商管理博士)?

她表示,任職可口可樂時,要管理社會企業責任(CSR)事務,當時對社創這個題目已感興趣,但真正說得上受啟發,是在 ?What If! 擔任管理顧問。

「當時我被派往倫敦,有同事接了一個pro bono(公益服務)項目,是跟一個非洲NGO合作,希望用創新方法,推廣取締女性割禮這個對女性有傷害性的習俗。」團隊採用設計思維工具,提出既可以說服酋長、保存其文化一部分,同時又滿足到現代發展需要的一些方案,包括將「苦主」的心聲製作成流行曲,「日播夜播,引起輿論。」

「但是我們要好小心,不可以一味用西方教育角度去處理,而忽略了當中文化傳統的獨特部分。所以我們會同酋長談(design thinking 中的empathise),這風俗背後的精神價值為何,會不會可以用別的方式取代 (女性割禮)呢?」Elsie儘管談吐間展現自信,但對於某些觀點上的問題,她特別強調個人存在盲點,「千萬不要覺得人家全錯,自己全對。」

香港社企挑戰賽踏入第13年,今年在疫情下如期舉行。(圖:香港社企挑戰賽)

社創教育先行者

在外闖蕩多年,然而「為了工作和生活平衡」,她於2012年開始為回港及轉行鋪路。除了攻讀法國格勒諾布爾管理學院的工商管理博士課程,2015年,她獲中大創業研究中心(CfE)聘任,半職帶領稱得上是香港社企界「木人巷」、有13年歷史的社企挑戰賽HKSEC。部分現在相當成熟的的社企,包括包括 Green PriceWEDO GLOBAL 愛同行」、街坊帶路lensational等,都經過這項目的培訓和洗禮。

「2000年左右,香港開始多了討論社企這概念。當時政府撥款給NGO搞,主要是為加強推動 work integration(融合就業)。CfE認為值得提倡不同類型的entrepreneurship, 以此作為教育,不單可以培養年青人的創業精神,還可以幫到社會,令大眾更有empathy(同理心),了解這社會的需要,尤其更關注特殊人群。」Elsie強調這項目作為新社企搖籃的作用。

中大創業研究中心在2007年推出上述跨院校的社企比賽,至今發展成初創社企的Accelerator, 2008開始獲民政事務局資助至今。雖然不是人人都適合創業,但培養企業家精神對每個年輕人都有好處。

Elsie表示,她曾經在一個跨國銀行活動碰見一個比賽「舊生」,「他沒有勝出比賽,他亦覺得自己不是搞startup 的人,但經歷整個過程,他知道即使為企業打工,亦希望跟創造社會價值的相關。最後他加入了該銀行的CSR部門。」她還一口氣數了多個獲政府邀請加入諮詢委員會的年青領袖名字,說明社創作為教育的「效益」。

挑戰賽還提供多項培訓,及與前輩交流的機會,對於即使不勝創業的年輕人,亦大有助益。(圖:香港社企挑戰賽)

九月開始,除了繼續搞比賽、教書,在新崗位(研轉處社會創新主管)上,她又有甚麼目標?

她說,一方面會深化兩個給中大學者的「知識轉移」資助計劃KPF和S-KPF,前者是給學者將其應用研究「小試牛刀」做出來,看看有沒有市場潛力。後者則是支持他們開社企,讓大學的研究跟社會接軌。

「知識轉移以創造社會價值是全球趨勢,許多大學都在講,討論如何將科研轉化為 tangible impact。」過去幾星期,她和同事馬不停蹄約見這些教授團隊,實踐設計思維第一步——empathize,聆聽用家的聲音。

「我還希望可以引入國際知名社創家作為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以啟發校內熱心社創的朋友,並促進跨界別合作,共創social impact。另外也想將best practice 整理,將知識由大學轉移到業界。」

Elsie認為,多接觸不同文化,有助啟廸創新思維。(圖:香港社企挑戰賽)

經驗與觀察

訪問來到尾聲,我們不忘請教Elsie,就香港以至全球的社企生態及創新,分享其觀察。

「香港的社企最初多由NGO營運,差不多佔八成。但近年就多了沒有社福經驗的人經營,年輕和退休人士都有。不過香港的社企多數只聚焦本地市場,擴展範圍有所限。反觀外國,譬如法國的Groupe SOS,規模十分大,業務繁多,甚至有自己的社企accelerator,在外國都有分支。」

她寄語港人放眼世界,了解一下其他地方的社會問題,無論對個人成長或創業都大有禆益,「香港文化相對單一,有些年輕人愈少出去,愈不願意出去;愈少了解其他文化,就愈少興趣去認識,可能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甚麼是創新?

「好多人以為innovation一定是指科技,其實不一定。可以是business model、 management model innovation。」如何具體實行?她提出 ?What If! 沿用的創新「方程式」,「即是insight+idea+impact,insight 即是你要好清楚用家的需要, 真正hit中其pain point,提出的idea真是對中問題,以創造到Impact。」

哪類思維最不利創新,如何提升個人創新能力?

「太負面思維、經常kill別人的idea,這樣唔得,那樣唔得…太cynical的人做不到創新。這個世界不是只講能力,而是講視野同心態,但perspective 要慢慢groom。」她建議年輕人可以多讀國際媒體,從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開始,「例如我鍾意時尚產業,我會上網看有關的片,進深了解之餘,也能多知道KOL的文化背景,擴闊學習。」

【學人關鍵字】Creative tension

Elsie 直言,「太Cynical、鍾意kill人idea, 呢樣唔得,果樣唔得的人不利創新。」不過,她又指,適當的creative tension是好事。

「職場衝突學」專家Baril撰文指,上詞指一些有助對話和創意的「緊張場面」,即有建設性的反對。Baril又指,以下這幾種情況都會「殺掉」creative tension,包括害怕失敗、失去互信、缺乏安全感、「從群思維」等。如果與會者覺得不被信任、怕被責怪、不敢講,都會減少創新的可能。

文:Kary Wong@ORKTS

***
每月一封電郵,助你掌握由中大至全球,最新「有營」社創故事與資訊!
按此免費訂閱Cubic Zine。
***
#山城社創 #落地生花

By 中大社創志 Cubic Zine

中大社創志 Cubic Zine由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ORKTS)所策劃,致力推動「學人搞社創」。我們推動教授及學生團隊走入社區,將跨學科研究成果,轉化為社創行動,創造最大社會效益。自2019年,我們以電郵定期發布 Cubic Zine,推介來自學術界的人物專訪、社創故事、國際社創案例、相關新趨勢和活動。歡迎免費訂閱,定期「開卷有益」,以及參與我們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