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社會發展狀況的量度及啟示

淺談社會發展狀況的量度及啟示

細閱只需 5 分鐘

香港民意研究所的鍾劍華博士上週邀請筆者一同參與新一期「社會及自由指標」結果發佈,就調查結果分享箇中觀察及推論。考慮到民調進行的時間(2021年2月2至5日)正值社會受到新冠疫情衝擊一週年,相關結果極具參考價值,雖然筆者己脫離政策研究工作己一段日子,但都硬住頭皮答允再作馮婦。

如何量度社會發展狀況是一個有趣的課題,進路之一是採用客觀指標去量度,最常聽到的例子就是用「本地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去量度經濟發展。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香港社會發展指數」中的「房屋領域」,就採用「公屋申請數目」及「輪候公屋時間」量度,背後假設就是愈多人要公營房屋支援及等得愈耐,房屋發展就愈差,反之亦然。

客觀指標的好處是進行國家之間、地域之間或經濟體之間的比較,只要大家都採取同一套客觀指標就成事,聯合國發展計劃(UNDP)的Human Development Index就是一例。不過收集、整理和分析客觀標準數據既耗時也昂貴,往往出現數據結果滯後的限制。

而香港民意研究所的「社會及自由指標」,其進路是用「主觀指標」,即透過民調,了解市民大眾對香港社會該有的各項發展願景的觀感評分。該調查所最有價值的地方,是透過隨機抽樣訪問足夠的樣本數目,得到具代表性的民意。在公共政策同管治角度,政府施政帶來的社會正面或負面影響造就了市民感受,故適時了解具民意,就好比是「探熱」,絕對是重要參考。

今次的調查結果可在香港民意研究所網站細閱,筆者不再覆述,只簡單粗略地分享如何解讀數字及進行觀察分析。

整體而言,今次調查涉及的全部12項社會指標中, 5項核心指標及5項非核心指標的評分,在0至10分之間,只介乎4至5分之間,亦即屬「一半一半」或傾向負面,反映市民覺得香港現時的發展情況幾乎是乏善可陳。

當然在疫情持續衝擊下,市民難談得上感到「安定」及「繁榮」,但疫情也是一個政府發揮善治的機會,透過推出到位的新政策或措施,去帶領社會走出疫情危機及推動災後復原。不過在「社會福利」及「效率」兩項指標的評分都是「一半半」,走勢更是持續向下,某程度反映了市民認為政府所做的工作難談有效率,而社會福利也談不上能回應社會在新常態的需要。

由於研究所早於97年進行有關民調,因此過去的結果就可被利用作參照。今次筆者就對比了03年沙士期間的相關數據,發現現時的「社會福利」及「效率」評分,比當年更差。

「平等」與「公平」指標評分傾向負面也值得一談。筆者其中一個推論,是市民在疫情下的日常生活中,也體察到社會的「不平等」及「不公平」,例如疫情下的教育,雖然大家都可透過學校安排網課在家學習及上堂,但家居環境、上網器材、以至家中照顧者的教育程度及資訊科技能力,絕對帶來學習效能差異。

研究所的調查結果教人悲觀,不過筆者最近睇到一篇曾俊華先生專訪社企推動者魏華星先生的文章,魏先生指出社會夠壞,就是有土壤去孕育不同的(社會)成果,而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提醒和鼓勵。我們除了期盼政府盡快推出到位有效的惠民措施外,民間、資助機構及商界也可大大發揮社創力,推出新項目,以回應社會當下需要及推動復原。

延伸閱讀

By 黃子瑋 (Keith)

對生活細節至社會現象好奇,喜歡提問,尤其關注房屋及醫療議題,令經常被問問題的太太視為「煩膠」。本身修讀政治與行政學出身,從事政策研究,也曾任職本地及國際組織傳訊,中間跑去讀社工。 Keith現為一間從事抗毒健康教育及預防吸毒服務的自資機構總幹事,由推動機構發展、與政府交流、了解抗毒戒毒以至健康教育新趨勢、撰寫計劃書取得營運撥款、到機構行政及人事管理,以至兩個服務單位維修也得參與,累積不少跌撞經驗,也正領略與董事會和同事們在「新常態」下合作打併創新天的心得。 工餘時除了擔任與與劏房相關的民間聯席團體義工外,Keith的興趣由飲食、動漫,到社福實踐研究(Practice Research)、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及循證為本實務(evidence-based practice),近年也嘗試結合上述各主題,在自己臉書打字,或跟友好吹水,與同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