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咳」色變——被數字化的新冠肺炎確診者

聞「咳」色變——被數字化的新冠肺炎確診者

細閱只需 6 分鐘

前言

香港浸會大學創新服務學習中心及共享工作空間TriAngle在2021年3-4月舉辦了「社創籽:社區提案創作比賽」,邀請同學參與一整系列「探索/創作/實踐」的社會創新旅程。計劃由Rolling Books以顧問身分策劃,並由Happeriod及科創社工學會協力執行。系列活動首先邀請了社創圈子內活躍的多個機構或設計單位(繪本雞/妳想煮意/設計師陳嘉興/LikeCoin/麻雀客棧/Design For Hong Kong)分享經驗及帶領設計思維工作坊,刺激同學對認識社區的好奇心及激發其社創潛能;再由四位社創導師多方位協助,同學把社會創新提案製成雛型在社區實地測試,讓同學落地的創新種籽,連結學術知識和導師經驗昇華,競逐多個鼓勵同學持續關注的獎項。

好報HKGoodPost 特邀創新服務學習中心,鼓勵學生把社創旅程的體會化為文章,讓更多朋友看到浸大初創比賽的同學如何涉足社會創新的道路初體驗。

文/後「疫」戲兵(CHAN Pui Yan Jessie, CHAU Lok Sze, LAW Shing Hin Howard)

背景

因應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通報武漢出現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群組個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20年1月4日公佈的「對公共衞生有重要性的新型傳染病準備及應變計劃」(應變計劃),並宣佈即時啟動嚴重應變級別,香港人亦似是誤開了潘多拉寶盒箱,碰上了這場縈繞不去的噩夢。截止今日(4月15日),確診或疑似個案為11619宗,康復出院個案為11246宗,住院人數為127人,而當中不幸離世的則有209人。

耳熟能詳的句子

「消息指,本港新增12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8宗屬輸入(個案),4宗本地感染,當中兩宗感染源頭不明。」

「另外,XXX完成強制檢測行動,約286名居民接受檢測,未有發現確診個案。」

第一句話從2020年2月中開始變成香港人差不多每日都能聽到的說話,第二句就晚一點,到了2021年1月尾才出現。

然而不論是電視、電腦還是收音機,一天中總有好幾分鐘是被「疫情消息」所「佔據」了,香港人也由當初的驚恐、不知所措而做出自覺或不自覺的,名為恐慌性「掃貨」的行為,到現在的無奈、習慣,甚至還會和旁人開玩笑說道:「我屋企有成一個月嘅糧架啦,封都唔驚啦!」

被數字化的人們

新冠肺炎無疑是改變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方式,而在香港生活的我們也不例外,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不便,隔著人與人的不再是一個三、四層的口罩,而是一道重重的名為「社交距離」的牆。伴隨著疫苗的出現,我們也逐漸步入了「後疫情時代」,學會了與疫症共存,但這樣就能將新冠肺炎帶來的影響,將不幸的染疫者數字化了嗎?

「抗疫疲勞」在永無止境的防疫政策下總會出現,那時帶來的也許又是一句「確診數字上升」。但人卻不是能被簡化成一個數字,每一個人存在也有其意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社交活動更是珍貴無比。

社會實踐與反思

我們『後「疫」戲兵』參加了「社創籽:社區提案創作比賽」,結合「實驗」與「討論」,希望透過活動讓參加者親身嘗試新冠肺炎康復者有機會面對的後遺症——味覺喪失。我們希望大眾不再用有色眼鏡看待康復者的同時,也傳達參加者對新冠肺炎的確診者、其家屬等人的鼓勵、祝福,讓他們知道還是有不少「同路人」和他們一起面對。

透過遊戲向他們介紹外國創新的防疫方法,我們亦希望能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創意,自創出新穎的「防疫措施」應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避免可能在未來出現的「抗疫疲勞」。

 面對一連串「防疫措施」,我們依然選擇了在街頭上進行小組形式的「實驗」與「討論」,希望參加者在過程中感受到一些情緒變化,可能是對未來曙光的期盼,也可能是看到便條紙上訊息的反思,現在這一切都還是未知,但參加者的參與可以將「未知」變成「所知」,這亦是我們『後「疫」戲兵』團隊的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