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原載於眾新聞「專業和你傾」。
【撰文:藝術工作者樊樂怡】
作為藝術行政人員,準備「Plan B」、想好如何應付惡劣天氣,是策劃所有活動時的基本程序。
經歷過沙士,以為這次疫症也會在半年內消退,怎知過了一年多,情況仍然持續,應變成為了日常。前一年在計劃書提出的所有項目,統統都要變陣。就像我任職的機構「創不同協作」(MaD)本來打算在2021年初辦外地考察,拜訪台北的遊樂空間創新者,以這年的狀況,當然不可行。但是如果將目光轉回本地,就會發現香港本身也有極之豐富的資源:從民間自發的街頭遊戲到官方興建的共融遊樂場、從以吸客為目標的商場遊樂場到非牟利機構牽頭的公園改善企劃……藉遊戲為社區充權或推動遊樂空間創新(我姑且統稱為「play practice,遊戲實踐」)的本地群體,其實非常活躍,也有可觀的成果。
香港的遊樂場(至少大部份)不好玩,是全港少有的共識,但如何超越「講來講去三幅被」的批評、建立知識和推進討論?我認為正好可以運用MaD歷年建立的公民社會網絡和文化策劃經驗,加上自己對遊樂場歷史的少許研究,作一個初步嘗試,這就是我們策劃「創不同之旅|玩想遊樂空間」(MaD Trip)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