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層 – 從項目贊助人看效益

第四層 – 從項目贊助人看效益

細閱只需 5 分鐘

從事社福的人,有其專業背景,對項目受惠者所面對的問題有深入了解,將其精力時間投放在受惠者的得益身上,合情合理,他們應該期望受惠者無論在心靈上、知識上、技能或態度上,以至行為上有正面改變,這就是豐盛提倡的三層改變之量度。
 
今天的項目贊助人,除了希望出錢支持外,他們捐助的金額亦越來越大,亦走向專業化的道路,我們應該樂見除了政府以外,社會有更多家族基金、公司、社區基金、特定的公眾基金,去參與建設更美好的社會。專業化的走向必然帶來更大的問責要求,在基金內的同工亦要對其捐助的項目有所交代。豐盛提議贊助人可以用四種方法去衡量項目的成本效益。

社會投資回報

最理想的當然是以項目的社會投資回報為比較,以現有在世界的案例來說,可以有3-4倍的回報,即一元的資助所帶出來的社會效益,若以金錢去量化,可以有三四倍或更高的回報,當中關鍵必然是要有一公開並為人接受的方法去量化社會效益,外國有人嘗試提倡但仍然未成氣候,由於當中的理據比較技術性,筆者會另外撰文再探討當中的方法及困難。
 
如果不能計回報,我們仍然有方法做合理判斷,首先可計出項目中每名受惠者所需要的資助,即單位成本 (Unit Cost)。

蘋果對蘋果

以單位成本為起點,可先找出相關基準 (Benchmark),只要有同類社福項目的單位成本作比較已可略知一二,例如同樣是推行正向教育的計劃,當中一個要一千元一名學生,另一個用八百元,只要細看預算中的細項,即可發現是否合理,筆者明白每項目都有所重點不同,如地區不同,高中和初中生不同,舉行形式亦可以不同,但這比較讓贊助人有機會去深入了解,找出當中做得有效益的部份去保留,低效益的部份去改良,長遠能令其贊助更有效益。

蘋果對日本青森蘋果

第二是找出相似的項目 (Comparable) 去比較,相近的意思是類似,例如一項目去培訓年青人的領導才能,我們可以參考年青人去學時間管理的課程的相關費用,又或者用成人的領導培訓的成本做比較,當中的相似之處是同是花在年青人的費用,或者是同樣是領導培訓的相關支出。

蘋果對橙

第三是使用相近概念的東西 (Reference) 去比較 ,例如同樣是去培訓中學生的領導才能,坊間沒有同類項目,我們可以參考成人的管理課程的單位成本,或者是大學生的溝通技巧訓練的成本,假設一名大學生需要三千元去學溝通,而此中學生的領導才能培訓要六千元,這仍然能給贊助人一空間去問六千元是否合理? 當中要比較的兩者沒有相同的元素,但這仍然能夠衡量,就像在家庭中我們都會懂得比較買一部平板電腦好或是去一趟4日3夜的旅行更有效益。

結論

世上沒有兩樣完全相同的東西,但並不一定防礙比較,只需要有適量的創意,亦可找出近似之可比之物。社福事業是以人為本,而人的確是複雜多面,所以我們更應激發創意,讓持份者去明白項目的成效及效益所在,爭取更多的支持去締造更美好的社會。
 
以上是提出一種層級 (hierarchy) 的框架,提供指引給從事社會效益量度 (Social Impact Measurement) 的朋友作參考,學海無涯,希望更多社福界朋友嘗試使用並回饋意見,讓筆者知道這層級是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