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多元種族團隊的一點小觀察與思考

建立多元種族團隊的一點小觀察與思考

細閱只需 8 分鐘

感謝醫護行者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的邀請,社區藥物教育輔導會(CDAC)有機會在上月的Ethnic Minorities Health Symposium 2021,在九龍清真寺跟近百位參加者,分享我們打造一條小小的多元種族團隊去推動「以健康為中心」的健康抗毒教育服務的思考、經歷與反思。

在跟非華語服務隊長 Jason 和他香港土生土長的尼泊爾裔隊友Jenny 商討分享內容時,我們先決定改動原有題目「The Role of EM Staff in Drug Prevention Work」中的 EM (ethnic minority,少數族裔)MC (Multi-cultural,多元文化)。我們認為這個改動,更能體現我們當初決心聘用首位非華裔同事及打造機構首條多元文化團隊的初衷。一來非華裔同事在我們機構的重要性,跟華裔同事並無差別,他們並不是「少數」。同時族種、文化與宗教作為「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並無分「少數」還是「多數」,反而相關因素的多元性質對健康推動的潛在影響,正正是 CDAC 要深思、了解及回應的課題。

由於分享時間只有20分鐘,我們只帶著以下三條反思問題,跟參加者分享﹕

  1. 「以健康為中心」的健康抗毒教育是否需要「多元文化同工團隊」去推動?
  2. 多元文化背景同事在健康抗毒教育服務帶來哪些預期或甚至超過預期的成效?
  3. 裝備及培育多元文化背景同事,對機構會否帶來額外的工作及承擔?

「以健康為中心」的健康抗毒教育,跟「向毒品說不」(Say NO to Drug)進路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在強調認識毒品禍害及堅決拒絕態度以外,同時要Say kNOw to Drug,從而透過以下內容與設計特色,令到健康抗毒教育更能連結包括多元文化背景社區人士在內的大眾﹕

  1. 由關心健康作起始訊息去加強連結教育對象

「以健康為中心」的健康抗毒教育背後的假設好簡單,就是「人愈能身心健康,及他們身處的環境愈有利身心健康,他們距離吸毒的風險就愈低」,所以健康抗毒教育的設計,會由教育對象的身心健康出手,以他們關心的健康主題先連結他們,再認識吸毒風險與禍害。若以「Take嘢衰硬」作起始訊息,教育對象很多時就會即時表明自己不會吸毒及沒有問題,甚至猜度教育者是否戴著有色眼鏡,令抗毒教育在淺層介入時已中斷或完結。

  1. Say kNOw to Drug令健康抗毒教育內容關顧的層面更深更闊

要知道(Say kNOw)甚麼才能令人提防吸毒風險是一個極有趣的課題。除了跟「向毒品說不」進路一樣的認識毒品種類、禍害、吸毒成因和法例以外,還涉及「正確用藥觀念」(不妖魔化食藥,及有需要時可依靠醫護專業,按他們指示服用處方藥物去協助自己管理身心健康)、「健康自我管理觀念」,以至個人面對困難逆境時自我接納的心態,和有身心健康需要時有動力去適時尋求信任的家人、朋友、老師以至社會服務和醫護協助。

回到建立多元族裔團隊,CDAC期望非華裔同工加盟,會有助我們了解究竟社區中不同族裔社群,是如何理解「Say kNOw to Drug」涉及的範疇與概念。Jenny就曾幫我們去問她在香港及尼泊爾的親戚朋友,他們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時,會如何尋求其他人幫手?會否找「外界機構」協助?那些機構是甚麼機構?他們是否知道甚麼是社工和社會服務?結果當然進一步開了我們眼界,也知道連結有需要的不同族裔社群到社區服務,把服務資訊翻譯成不同語言只是起步,背後還要有相當的社區教育要推動,令不同族裔尤其移居香港的社群認識社會服務與社會工作。

當然注入新思維在服務中,不少社創的進路,例如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中的持份者連繫都可達致類似的成效。不過聘用多元族裔同工推動健康抗毒教育,能帶來其他額外效果,與教育對象有「共通語言」是其中一個我們與Jenny組隊出服務時觀察所得的發現。這個「共通語言」不是指中文、英文、烏爾都語還是印地語,而是同工作為非華裔在香港這個都市的共同生活經歷。還記得有次跟Jenny去火炭進行社區教育工作,以她自身的經歷回應個別參加婦女提到被歧視的經歷和鼓勵對方,這雖然不是原訂的教育服務內容,但卻令她們之間的連結瞬即加強,期間參加者的信任感提高了,令討論孩子在學校或網絡受不良份子誘惑風險時能較預期的深入到位。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多元族裔的教育活動若由 Jenny 出馬,而不是由我或 Jason 隊長去擔任健康教育主講,對非華裔參加者或可能帶來的另一層意義,就是健康知識與背後原理,其實人人都可掌握及宣揚,無分種族、性別、宗教、文化、年齡。

CDAC建立多元族裔同工團隊只有六個月左右,起埗不容易。由構思與籌備的大約一年時間,我們感謝醫護行者及小彬紀念基金會邀請我們合作,提供實習機會予不同族裔年青人。在他們合作和相處的過程,我們學習不少,也破除一些想像,例如只要有安靜的環境祈禱,同事也可在自己的工作間進行每日要做的宗教儀式,而無需額外地方。簡言之,提供實習令我們建立自己團隊時有更好的準備。

CDAC在聘用不同族裔同工絕不是先行者,在人事管理、同事培育,以至服務的推行與發展,相信還有很多學習地方。事實上,沿路CDAC遇到不少致力打造多元族裔團隊的友好,他們不吝分享曾遇到的不愉快經歷,想我們在人事管理方面避免重蹈覆轍。這令我們檢視現有的新同工的入職培訓與督導,是否需要因應聘用多元族裔同工而調整和加強。我和Jason隊長暫時的結論是,機構一直沿用的安排已足夠,所以也沒有特別的安排再分享。

我們期望未來會有更多的社會服務機構及基金贊助者和機構,願意以合理的條件,聘用多元族裔同工,令我們的努力,有機會和條件去創造更大更深的社會正面影響。

By 黃子瑋 (Keith)

對生活細節至社會現象好奇,喜歡提問,尤其關注房屋及醫療議題,令經常被問問題的太太視為「煩膠」。本身修讀政治與行政學出身,從事政策研究,也曾任職本地及國際組織傳訊,中間跑去讀社工。 Keith現為一間從事抗毒健康教育及預防吸毒服務的自資機構總幹事,由推動機構發展、與政府交流、了解抗毒戒毒以至健康教育新趨勢、撰寫計劃書取得營運撥款、到機構行政及人事管理,以至兩個服務單位維修也得參與,累積不少跌撞經驗,也正領略與董事會和同事們在「新常態」下合作打併創新天的心得。 工餘時除了擔任與與劏房相關的民間聯席團體義工外,Keith的興趣由飲食、動漫,到社福實踐研究(Practice Research)、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及循證為本實務(evidence-based practice),近年也嘗試結合上述各主題,在自己臉書打字,或跟友好吹水,與同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