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兩週年的公共抗疫傳訊成績表

COVID19兩週年的公共抗疫傳訊成績表

細閱只需 4 分鐘

筆者有幸獲邀成為香港民意研究所「社會民生觀察計劃」的顧問,每個月都會跟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構思民意調查的主題,透過「我們香港人意見群組」,去了解受訪市民對重要民生政策的意見或感受,令社會掌握民情。

民情是市民的主觀意見或感覺,有人認為並不科學,也受到市民在相關主題擁有的知識與資訊落差所影響。不過從公共政策角度,施政措施尤其公共衛生措施,其實是需要普羅大眾的支持與配合,才能達致預期政策效果,可見「民情」是擬定及檢視相關政策成效的重要因素。正值COVID-19爆發兩週年,加上Omicron變種病毒來勢洶洶,筆者就向顧問團提出,以世界衛生組織的「戰略溝通框架」(Strategic Communications Framework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s)提出的六大原則(見圖)去構思最新民調的題目,也獲各顧問支持。

世衛的溝通戰略(或用「策略」較洽當)的目標十分清晰,就是旨在透過傳播訊息的是否能做到「及時」、「易於獲得」、「相關」、「易於理解」、「值得信賴」及「切實可行」六大原則,去促進接收訊息的傳播對象,包括但不限於一般公眾、專業人士、政府部門,去採取適當行動去保護個人、家庭、社區以至國民健康。基於資源所限,是次民調以後三者原則,去了解市民對現時防疫措施的傳訊表現評價。

是次有5,954名市民參與的民調於2022年1月10日至13日進行,整體報告可按此下載,而以下是筆者認為是次民調的重要結果﹕

  1. 50%受訪市民選擇「措施矛盾,難以理解」為最適合形容政府現時防疫措施的選項。只有19%受訪者選擇「措施必要,及時」。
  2. 46%受訪者表示,相比疫情初期,他們對防疫專家的建議和意見變得較為不重視。只有9%受訪者表示現時較重視專家的建議和意見。

以上結果,反映政府抗疫措施的傳訊工作在「易於理解」、「值得信賴」及「切實可行」的表現是強差人意。筆者在記者會提到,正正政府未有向市民解釋措施背後的對控疫抗疫邏輯,但措施卻或多或少影響每個人的生活以至生計,也予人矛盾感覺,令普羅市民大感不解而心有不服,除了戲言「病毒六點先出沒」或「中學生大學生抵抗力高所以不用停面授教學」,但又見其實「望月樓」群組正正是午飯時間發生,也陸續有大專生染疫。

疫情已延續兩年,也經歷了四波爆發,如何藉有效的抗疫控疫傳訊工作去減低市民的「抗疫疲勞」是當務之急。可見今次民調結果是一個公共衛生的警號。近日我們亦同時見到,只要有市民不合作,不論他們的身份、權力或社經地位,也勢必對社區帶來潛在的爆發風險。

筆者認為政府應做及必須做的,除了一視同仁的執法去立即追究及檢控違反防疫措施的人士外,在推出各項措施時,也以市民能理解的角度,去交代措施在減低Omicron傳播機會的理據,也對市民生活及生計影響的成本效益(cost benefit analysis)分析考慮,推出補償措施去照顧受政策措施影響的脆弱社群,以爭取大眾繼續支持及合作,對應Omicron帶來的公共衛生危機。

By 黃子瑋 (Keith)

對生活細節至社會現象好奇,喜歡提問,尤其關注房屋及醫療議題,令經常被問問題的太太視為「煩膠」。本身修讀政治與行政學出身,從事政策研究,也曾任職本地及國際組織傳訊,中間跑去讀社工。 Keith現為一間從事抗毒健康教育及預防吸毒服務的自資機構總幹事,由推動機構發展、與政府交流、了解抗毒戒毒以至健康教育新趨勢、撰寫計劃書取得營運撥款、到機構行政及人事管理,以至兩個服務單位維修也得參與,累積不少跌撞經驗,也正領略與董事會和同事們在「新常態」下合作打併創新天的心得。 工餘時除了擔任與與劏房相關的民間聯席團體義工外,Keith的興趣由飲食、動漫,到社福實踐研究(Practice Research)、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及循證為本實務(evidence-based practice),近年也嘗試結合上述各主題,在自己臉書打字,或跟友好吹水,與同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