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管治的創新 DNA

機構管治的創新 DNA

細閱只需 5 分鐘

Social Innovation 系列來到最後一版,由打破思維界限的行走咖啡杯、到乘載孝心的鑽石的士、以及用家出發的小藥盒。全部都源於一份不甘於現狀,想要更好的 “貪婪”。

人類文明能愈來愈前進,由地面到太空再到元宇宙,其實也是源於這份想要更好的念想,而且是想人人都好的念想,命運的共同體。

個人或一小撮人有這個想法不夠,還要組織及國家的推動。今次作為壓軸篇,我打算用香港一家NGO 推動機構內創新的例子,解鎖社會組織在管治上推動創新。

九月底的一個星期,我做了一個很不可思議的工作坊,為一家以青少年服務為主的機構,進行了一個310人的社工創新工作坊。一個下午三小時,310人,我和團隊一行12人,將社會創新的最精要神韻透過極高互動的形式讓每名參加者從快樂中學習。我不打算說太多那是什麼神韻,和什麼形式。有閱讀前六篇文章,大概已經掌握一些重點,至於什麼形式帶出,也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這個經驗卻讓我深深體會何謂具創新因數的機構管治。

首先,工作坊前的數星期,香港疫情仍然有少許上升,趨勢亦有不穩定因素存在。我們為此做好了所有兩手三手四手準備;到了工坊前一星期,很感恩疫情緩和了,我們於是毅然決定如期實體舉行。

Entrepreneurship 冒險家精神

我們不是完全不害怕,也不能確定零風險。基於同工發展的考慮、疫情趨勢的資料,以及加強額外防控措施,我們決定要有一定承擔的精神。這是NGO創新因數的機構管治法則的第一條。創新需要勇氣、也需要冒險,因為百分百肯定的是習慣而不是創新,要勇於利用新手法新技術去做更好的服務,便必然要有胸懷承載創新帶來的不確定。這家機構的高管層令我敬佩的就是這份胸懷。

Embracing failure 愛上跌倒

工作坊當天產出了六十多項創新意念,大部份都是十分粗糙,什至理據、可行性等等都成疑的idea。機構決定回去認真思考每個意念,選出較可行的作進一步研究及prototying。在有限資金來源,以及公眾問責性強的NGO生態系統,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少一事不如多一事」來得更容易。做高管的,要騰出試管來培育意念與否決意念,系於機構有沒有有另一項創新因數 – 擁抱失誤的精神和能力。有句話我們成天都會說「摸著石頭過河」,聽上去好像已經很會創新,可是關鍵在於過河時摸錯一塊滑石頭、不小心捽倒,做管理的是用埋怨、什至追究的態度,還是預了會跌倒,然後預備好了善後,再然後鼓勵同工繼續嘗試,而不是叫停過河工程呢?擁抱失誤不是胡亂試錯,也不是跌倒再算,而是有預備、預估,並能有計劃地從失誤學習成功點。工作坊當天我們玩了個小遊戲,參與者必須估中一串數字的隱藏公式,同工竟然因為估錯了歡呼。你猜到為什麼嗎?因為最快勝出遊戲的竅門是找出不正確的公式﹗

社會工作者作為創變者,很難誇越機構的平臺,因此機構是否一個具備創新因數的管治體顯得異常重要。本文把我經驗裡認為最重要的兩項因素 — Entrepreneurship 冒險家精神、Embracing failure 愛上跌倒 和大家分享。

最後必須再次感謝這機構的信任、以及我的好拍檔 – Bird (義遊創辦人及CEO),一同成就疫情中的三百人創新創舉。

By Kit Au

  • Founder / The Shine Training and Consultancy
  • Program Director / The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