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社創平台背後推手 何居理樂做「學人搞社創」擺渡人

中大社創平台背後推手 何居理樂做「學人搞社創」擺渡人

細閱只需 8 分鐘

「中大其實有好多好東西,尤其在促進社會創新方面,不同的部門做了許多工作,但外界甚少知道。」何居理(Perkins)憶起2018年提出創建「SoCUBE中大社創」平台,一心想藉着平台,將中大師生多年來累績的社創「Know-how」,進一步散落至社區,望啟發更多人投入「商善」行列。

早在「社企」概念在香港盛行之前,中大創業研究中心自2007年已率先舉辦首個跨院校的「香港社企挑戰賽」(HKSEC)。這個比賽稱得上是本地社創人才的「搖籃」,現時多間有名的社企,包括「WEDO GLOBAL 愛同行」、「街坊帶路」、「長屋設計」和「lensational」等,都是經過這個比賽的洗禮。

HKSEC培育出許多社創家;中大的博群全人發展中心及旗下的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等每年都花盡心思,策劃許多社創及社會服務的培訓活動給學生,將社創這個「圈」不斷擴大。不光是學生,習慣埋首做研究的教授亦「出山」搞社創。推出已經10年的知識轉移項目基金(KPF),每年撥出數百萬資助給教授,讓他們將最新研究帶到社區試行,項目已經累積數以百計。

中大社創氛圍強 有麝自然香?

「既然這方面的工作這麼強,為甚麼外面的人不知道?」美國回流的IT人、曾兩度創業、現任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ORKTS)的創業及社會創新總監Perkins坦言,大學不太重視對外推廣。他希望藉着10月正式面世的SoCUBE,讓公眾認識中大「咁正」的東西,同時希望加強跟業界的溝通及互動,將位處山頭的中大拉近大眾。

平台其中一個最大任務,就是將教授的「正嘢」以容易明白的語言說出來。學者透過KPF和S-KPF基金,推行的應用研究或社創項目已經有200多項,但這些案例未有好好記錄,資訊不完整,其他人想參考甚有難度。

將教授的「社創作品」有條理展示,是SoCUBE的第一步。平台新設「自家製」刊物Cubic Zine,正是希望透過學人專訪、全球社創案例分享、業界最新消息等相關內容,穩定對外發布,從而為學界及公眾帶來啟發,繼而激發行動。誠如副校長張妙清教授所言,「有意識才有行動。」

何居理(中)帶領創業及社會創新團隊,除了倡導教授們做社創,也助師生團隊成立科技初創公司。(圖:ORKTS)

為學者落區「引路」

除了提供故事和資訊,平台還有什麼元素?「我們還會提供mentorship,主動接觸教授,了解他們想做的應用項目。成功申請我們的基金之後,我們的account managers會跟教授團隊保持接觸,為他們物色合作夥伴;協助他們宣傳,甚至給予impact assessment,以助他們尋找其他資金。」

雖然SoCUBE的對象以學者為主,Perkins希望有學生可以承傳老師的社創項目。「今年我們在另一個場合認識一隊學生,知道他們想做的事情,跟心理系何欣儀教授所做的不謀而合,於是介紹他們相識。他們已經合作了半年。」這是他最樂見的畫面。

作為「Tech底」人,社創對於Perkins而言是新鮮課題,在這個圈子浸了3年多,有甚麼體會?「以前少接觸人文社科,會有好多質疑,但當接觸多了,見到教授所做的事情真是幫到人,會開始多了欣賞。一些看似簡單的事,原來真是有用。」

跨學科合作 倡科技創善

熟悉初創世界的他現在更加力倡「Tech for good」,「好多時人們會將tech跟social good分開,其實兩者絕對值得結合。」他鼓勵跨學科的學者,能夠透過SoCUBE平台加強合作,將最新研發技術,重點針對社會需要,落實應用。

他特別提到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蘇詠芝(Catherine),形容「睇住她的項目大」。Catherine利用機械人,協助自閉症兒童改善社交。「見證她項目的演變,初初是機械人與病童對話,之後是做話劇,最新是透過做推拿改善病徵。」

大學教授一般專注做研究,寫論文,以爭取研究資金和穩定教職。「她(Catherine)(2018)年頭才拿到tenure(終身教席),但她之前也願意付出那麼多時間做這些事,好有心。」Perkins透露,正協助Catherine開設社企,以讓更多自閉症兒童受惠。

Outcome比output重要

事實上,很多老師都是經常往山下跑的「有心人」,希望將一己知識「轉移」到社區,但有時難免會觸礁。「好多教授真心想幫社區,但終極目標不清晰,忽視Outcome。」他建議,有意申請KPF或S-KPF基金的教授,必須在項目目標及後續能力方面多思考。

「搞」社創除了要具備社會意識,生意頭腦亦同樣重要,後者是不少學者的弱項,因此不是人人都好像Catherine一樣,敢於將研究心血商業化。「SoCUBE平台的社創項目,絕對不能跟業界的total solution社創比較。畢竟教授的研究可能非常小眾,他們只是做由basic research到application的前期工夫。」(上期Cubic Zine王子昕教授便提到,希望有組織能承傳,持續發揮影響力。)

中大向來人文主義濃厚,SoCUBE只是中大社創生態圈其中一塊,Perkins強調,「中大有不同部門及書院都在推動社創,例如HKSEC(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做了十幾年,又有Yunus Centre(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I.Care(博群計劃)等。我們希望可以凝聚這些力量,增加大家的synergy(協同效應)。」

隨着中大創新大樓InnoPort於2020年初落成,Perkins相信,新地標能夠將中大教授、學生及業界更好凝聚起來,一起推動社會進步。

此文轉載自 中大社創 SoCUBE
文:Kary Wong@ORKTS
By 中大社創志 Cubic Zine

中大社創志 Cubic Zine由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ORKTS)所策劃,致力推動「學人搞社創」。我們推動教授及學生團隊走入社區,將跨學科研究成果,轉化為社創行動,創造最大社會效益。自2019年,我們以電郵定期發布 Cubic Zine,推介來自學術界的人物專訪、社創故事、國際社創案例、相關新趨勢和活動。歡迎免費訂閱,定期「開卷有益」,以及參與我們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