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庭菜園:種出社區

好家庭菜園:種出社區

細閱只需 10 分鐘

法國人類學家馬克﹒奧日(Marc Augé)提出了「非地方」(non-place)的概念,意指那些沒甚麼特色、到訪後水過無痕、不會與人產生連結的地方,例如高速公路、超級市場等。對非東涌居民來說,某程度上,東涌或許也是一個非地方,大多因為前往昂坪、梅窩、大澳等地才經過這裏,每次只作短暫逗留。

當然,對岑嘉宏(Kevin)來說,東涌不是非地方。他和兩位朋友一起成立的「好家庭菜園」以東涌作為基地,透過種植凝聚社區。也是聽Kevin 介紹才知道,當初東涌港鐵站像一道分界線,一邊是公屋和居屋(富東邨和裕東苑),另一邊是高尚私人住宅(東堤灣畔)。基本上,兩邊的東涌人鮮有交集。

好家庭菜園正正讓本來難有交流的東涌人,有了互相接觸和認識的機會。

基層都可以吃有機菜

未真正扎根東涌之前,好家庭菜園先在中學校園有過一次小嘗試,屈指一算已是七年前(2013 年),MaD 第一次推出累積學習計劃的時候。

Kevin當時30多歲,在一家紡織品貿易公司工作了六、七年,「工作很累,滿足感卻不大。雖然未有確實路向,但我也決定先辭職,看看能否遇上一份更有意義、能為社會帶來多一點改變的工作。」

那時候,他也是一位假日農夫,工餘時打理自己小小的一塊格仔田。剛好遇上累積學習計劃招募參加者,便跟朋友膽粗粗試試。「最初的想法是找一塊田來有機耕種,藉以連繫基層社區,但我們還未有一塊夠大的田。後來跟其他累積學習計劃的參加者和導師討論,有沒有其他模式,可讓我們這樣的初階者先累積一下經驗?」

他們透過朋友,聯絡到兩間分別位於屯門及天水圍的中學,試行校園種植工作坊。在校園種有機菜未必很特別,但他們在計劃最後,悉心安排了一節社區分享會,與當區的社福機構合作邀請附近屋邨的基層街坊共煮共享同學的收成。不少老一輩的街坊,都對眼前作物嘖嘖稱奇。

耕作是前期工夫,分享才是戲肉。「我們特別讓同學親自向街坊介紹有關有機種植的心得,希望除了高收入一族之外,基層朋友也有機會接觸有機耕種。吃有機菜不單有益健康,背後還有關於環保及可持續生態的思考。」

好家庭創辦人岑嘉宏
是東涌選了我們

對推廣耕作的團體來說,土地問題始終要解決。離開了假日農夫年代的格仔田,Kevin和其他成員也不過是分租人家田裏一角,做一些實驗耕作尚可,但辦活動真的不可能。他們一路探索,直至一次在九龍城書節碰到一位東涌社區發展陣線的成員,大家理念相同,一拍即合。

Kevin他們經東涌社區發展陣線輾轉認識到䃟頭村的村民,恰巧村民亦想在村裏搞搞新意思。於是,好家庭菜園再次申請累積學習計劃,在䃟頭村租下一塊田,正式在那兒落腳。「來到東涌真的是緣份,我常說不是我們選了東涌,而是東涌選了我們。」

有了一個基地,可發生的事便更多。之前的校園種植計劃馬上擴大至社區層面,東涌街坊可透過抽籤免費參加種植課,只消一季,便可品嚐自己親手種的有機菜。他們也組織義工隊,讓街坊更主動參與其中,如在區內招募活動參加者,或主持一些自然體驗和教育活動。這樣一來,他們更有歸屬感,也能分擔Kevin部分工作。畢竟這些年來,大部分時間只有Kevin一人全職投入好家庭菜園。

計劃最初的確主打基層街坊,但久而久之,無論是參加者還是義工,漸漸多了其他背景的朋友。難得的是, 這些同住東涌卻甚少互動的街坊,終於有機會打開話匣子。以前,所謂社區可能是自己住的那條邨,現在就延伸至整個東涌。好家庭菜園也因而更清楚自己在東涌扮演的角色。

好家庭菜園以䃟頭村為基地,透過種植練習與各色各樣的田野活動,成功連結了東涌不同背景的街坊。
立足田園 面向社區

東涌有種植新力量,同時也像其他社區一樣,有很多媽媽界別的烹飪高手,「東涌好味」於是應運而生——這是好家庭菜園漸變成熟之後衍生的搞作。有些街坊發現田裏作物可配搭其他天然素材,於是雀躍地試弄果醬、醃物、香草茶、調味料等,並推出市場。第一級生產有,第二級生產亦有,名副其實東涌製造,構成一個綠色生活網絡。作為一個具體地支援社區經濟的項目,所有參與其中的街坊都可直接分成,部分收入落袋。

其實在䃟頭村把田租下的同時,Kevin也真的住進了䃟頭村,說起來也挺不可思議。那裏離東涌市中心大概三、四公里,由於沒有車路,要從舊東涌碼頭乘街渡前往,或由逸東邨步行半小時;踩單車快一點,約10至15分鐘。他以前住在元朗的高樓大廈,在䃟頭村生活可謂全新體驗。

更不可思議的是,Kevin還開展了共住計劃「好種家」,開放給本地甚至外國朋友參與。來共住的朋友不是輕輕鬆鬆的住,每天要有一定時間下田,初嚐「半農半X」的生活方式。沿着好家庭菜園把不同人連結起來的思路,此計劃嘗試的,也是把䃟頭村的村民和東涌新市鎮的街坊,甚至來自區外以至不同國家的朋友連繫在一起。

後來,Kevin也開始了共住計劃「好種家」。可不是假期時來度假,參加者每天都要落田,體驗「半農半X」生活。
稍作休息 再走遠路

Kevin和其他成員一路走來,開始時縱然帶着未知,但還是幸運地達成了一個又一個目標。不少東西都是邊做邊學,例如怎樣主持一節工作坊不讓同學睡着、做社區工作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如何在社交媒體上作有效推廣⋯⋯不一而足。

有了一定的經驗,Kevin和其他成員卻決定暫時停一停。「這條路我們走了六年,再接着走多六年的話,那條路怎樣可以走得堅定一點,穩定一點?」所謂穩定,其實也是關於持續營運的思考。「我們未有一個答案,所以何不沉澱一下,再重新出發?」

2019年,Kevin選擇到台灣進修。他主修環境與發展,涉獵有機耕作、生態保育和農村議題的研究。他的學系也容許他靈活選修有關社區營造、生命教育、社會企業的學科,剛好和他一直的實踐環環相扣。

好家庭菜園也不全然畫上句號,他們說是「休整期」,暫時成為「好家+聚落」。Kevin在䃟頭村的田和屋,現由對社區與自然環境有相同理念的朋友打理。「人不在,但資源仍在,交給他們接手也像一種傳承,他們剛剛開始自己的實踐,就讓他們為同一個地方帶來不同的想像。」

連結跨國界,「好種家」甚至招待過來自韓國的朋友。
大抵䃟頭村的村民也沒想過,在這條偏遠的小村裏,居然可以見到那麼多不同的面孔。

好家庭菜園

網站:https://www.goodfamilyfarm.org/
Facebook:好家+聚落 Good Family PLUS
Instagram:goodfamilyfarmhk

訪問及撰文:梁棨豪
攝影:Barry Cheung
編輯:樊樂怡、郭靄儀、梁棨豪

此文轉載自 《實行記:社會創新的累積學習》
1) 街坊帶路 :你是社區拼圖不可或缺的一塊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MaD(Make a Difference)創不同成立於2009年,是一個結合思考和行動的地區性協作平台。MaD以跨界合作、共創、同理心及永續發展為核心價值,支持本地創意生態的長遠發展,積極推動年輕人以創新方法探索及回應當代挑戰,建立創意公民社會,帶來正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