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類學家馬克﹒奧日(Marc Augé)提出了「非地方」(non-place)的概念,意指那些沒甚麼特色、到訪後水過無痕、不會與人產生連結的地方,例如高速公路、超級市場等。對非東涌居民來說,某程度上,東涌或許也是一個非地方,大多因為前往昂坪、梅窩、大澳等地才經過這裏,每次只作短暫逗留。
當然,對岑嘉宏(Kevin)來說,東涌不是非地方。他和兩位朋友一起成立的「好家庭菜園」以東涌作為基地,透過種植凝聚社區。也是聽Kevin 介紹才知道,當初東涌港鐵站像一道分界線,一邊是公屋和居屋(富東邨和裕東苑),另一邊是高尚私人住宅(東堤灣畔)。基本上,兩邊的東涌人鮮有交集。
好家庭菜園正正讓本來難有交流的東涌人,有了互相接觸和認識的機會。
基層都可以吃有機菜
未真正扎根東涌之前,好家庭菜園先在中學校園有過一次小嘗試,屈指一算已是七年前(2013 年),MaD 第一次推出累積學習計劃的時候。
Kevin當時30多歲,在一家紡織品貿易公司工作了六、七年,「工作很累,滿足感卻不大。雖然未有確實路向,但我也決定先辭職,看看能否遇上一份更有意義、能為社會帶來多一點改變的工作。」
那時候,他也是一位假日農夫,工餘時打理自己小小的一塊格仔田。剛好遇上累積學習計劃招募參加者,便跟朋友膽粗粗試試。「最初的想法是找一塊田來有機耕種,藉以連繫基層社區,但我們還未有一塊夠大的田。後來跟其他累積學習計劃的參加者和導師討論,有沒有其他模式,可讓我們這樣的初階者先累積一下經驗?」
他們透過朋友,聯絡到兩間分別位於屯門及天水圍的中學,試行校園種植工作坊。在校園種有機菜未必很特別,但他們在計劃最後,悉心安排了一節社區分享會,與當區的社福機構合作邀請附近屋邨的基層街坊共煮共享同學的收成。不少老一輩的街坊,都對眼前作物嘖嘖稱奇。
耕作是前期工夫,分享才是戲肉。「我們特別讓同學親自向街坊介紹有關有機種植的心得,希望除了高收入一族之外,基層朋友也有機會接觸有機耕種。吃有機菜不單有益健康,背後還有關於環保及可持續生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