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太空考古學家創GlobalXplorer° 召喚網民「離地」保護文物

美太空考古學家創GlobalXplorer° 召喚網民「離地」保護文物

細閱只需 5 分鐘

考古學是人類學四大分支之一,根據譚少薇教授介紹,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主要教授社會文化人類學,她自己就是一個文化人類學家;不過,人類學系近年亦設立了考古學副修課程,以配合社會上對文物發掘及保育發展的需要。同學或許不會像《奪寶奇兵》主角般歷險,但肯定可以一嚐與出土文物面對面的興奮。

利用新科技鑑古知今

香港有不少考古項目在進行,雖然未必人人能親身參與,也可以通過新科技體驗一下考古樂趣,並且為保護文物出一分力。例如安坐家中,就能參與由美國「太空考古學家」兼埃及學家Sarah Parcak開發的GlobalXplorer°項目,透過辨認衛星圖片,找出哪些可能被偷盜了文物的遺址。

現年41歲的Sarah Parcak 2001年從耶魯大學取得考古學和埃及學學位;其後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現時是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UAB )人類學系的教授。她向《衛報》透露指,早期《奪寶奇兵》系列電影有份啟發她考古夢。

Sarah Parcak是考古學界的「明星級」人物,事關她擅長使用衛星圖片,「離地」觀察地球表面,從蛛絲螞跡找出有可能埋藏在地面下的古代遺跡。有些用肉眼即輕易見到,有一些則需要借助科技如紅外線、人工智能等技術,配合考古學家的地質、歷史、文化等知識,大大增加發現古蹟的機率。近年數以千計在危地馬拉森林發現的瑪雅(Maya)文明的遺址,就是有賴光學遙感技術(Lidar)的成績。

根據Sarah Parcak,「太空考古學」雖然在1980年代已經出現,但學者約2005年開始才真正在這範疇廣泛應用衛星技術。《國家地理雜誌》形容Sarah Parcak是「衛星考古學」的先驅, 據指她和團隊截至2011年,在埃及發掘了多達17座之前未知的金字塔和3000處古代定居地點。

BBC多套紀錄片包括《失落的埃及城市》(Egypt’s Lost Cities)、《失落的羅馬帝國》(Rome’s Lost Empire)和《出土維京》(Vikings Unearthed),都可以見到Sarah Parcak的身影,以及其團隊的研究。

集群眾力量

新科技一方面助她更有效率、更省錢地「尋古寶」,同時亦讓她發現嚴重的盜墓問題。在埃及,從長年衛星圖片顯示,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及2011年「阿拉伯之春」之後,當地文物偷盜問題變得猖獗,九年間紀錄到25萬個「盜墓坑洞」,埃及遺址頓變成尤如月球表面,寶貴文物淪為賊贓。

因此Sarah Parcak在2016年獲頒TED年度大獎之後,她決定將100萬美元獎金用來建立一個「全民考古」網上平台GlobalXplorer°,依靠群眾力量識別違法挖掘活動,協助打擊非法文物走私。

GlobalXplorer°第一站目的地是著名「天空之城」馬丘比丘所在的秘魯,網民登記後會接受簡單培訓,學習如何識別這些有問題的坑洞,然後獲分配指定衛星圖片,再作出分析。根據該網頁,平台推出至今,已有9.6萬名義工加入這行動。這個網上「考古緝兇」項目下一站將會移師印度

Sarah Parcak笑言入行以來最「正」的發現是她丈夫。(圖:TED Conference / flickr)

「最大的發現:我老公」

演說具感染力的Sarah Parcak在2016年的TED大會上透露,至今最重大的一次發現,是她初出茅蘆在埃及進行的第一次挖掘,「因為我認識了我未來的丈夫(Greg Mumford,兩人是行家兼同事)」她笑道,形容這是她人生關於「意外發掘到棒極了的東西」的首堂課。 她不忘提及作為考古學家的「初心」,她指當時正在挖掘一個有4200年歷史的古墓,最終讓她找到一個完好無缺的容器,細看之下,竟發現容器上印有古代的人類手指模,「那一刻,我體會到當我們挖掘(古蹟)時,我們是在挖掘人類,而不是物件。」 文:Kary Wong@ORKTS 🔥每月一封電郵,助你掌握由中大至全球,最新「有營」社創故事與資訊! 👉按此免費訂閱Cubic Zine。 🌼#山城社創 #落地生花
By 中大社創志 Cubic Zine

中大社創志 Cubic Zine由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ORKTS)所策劃,致力推動「學人搞社創」。我們推動教授及學生團隊走入社區,將跨學科研究成果,轉化為社創行動,創造最大社會效益。自2019年,我們以電郵定期發布 Cubic Zine,推介來自學術界的人物專訪、社創故事、國際社創案例、相關新趨勢和活動。歡迎免費訂閱,定期「開卷有益」,以及參與我們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