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實驗 2.0 – 「鷹校長」跳出教育框框 創科精神反轉教室

種子實驗 2.0 – 「鷹校長」跳出教育框框 創科精神反轉教室

細閱只需 5 分鐘

撰文:當文尼

有危先有機 科技教育獲重視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香港學生雖停課但不停學,在家學習、遙距課程已成教育新常態。疫情「有危亦有機」,令家長、老師積極重新思考未來教學新對策。
 
人稱「鷹校長」,iSTEM AI Lab創辦人陳基志(Eagle)收到不少老師、社工求助,請教如何網上開講、發放功課等。他在疫情之初,便迅速免費開放網上教學短片,又技術支援老師網上授課,希望利用科技顧及學界真正所需,達至「停課不停學」。
 
Eagle認為,不少老師過去較少接觸網上教學,突然轉變教學模式,難免感到吃力,但更反映科技的重要性。他希望香港能普及及善用科學教育,改變社會氛圍,令科學長足發展。

回歸教室 體制下踫壁

Eagle在中文大學電腦工程系畢業後,投身本地大型私人機構,出任電腦技術崗位。但他發現工作刻板乏味,並非他的志向,原來自己較喜歡面對人,而非埋首電腦。他又希望能回饋社會,故初出茅廬不久,再重投校園,持續進修教育相關課程,踏上「鷹校長」這條教育路。
 
「很希望將知識帶給不同學生」,這是Eagle當老師的初心。草根出身的他,入大學前鮮有機會接觸電腦,所以他相信基層弱勢需要學習電腦和科技,才有向上流動的機遇。但他當電腦科老師兩三年後,發現教育制度的保守——「把公開試及呈分試考好便可,為何要接觸那麼多有關科技資訊?電腦科於學制上亦非甚麼重要科目。」
 
學校只求分數,無形中框住學生,限制他們發揮所長。Eagle認為,學習是為了向自己交代,應拒絕填鴨式教育。「不知道自己學習甚麼,亦非自己想學。」他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天份,希望學生能欣賞自己,了解長處再加以發揮。在他眼中,懂得畫畫、編寫一個程式、甚至懂得做一項實驗,也是一項成就。「不是考試成功、DSE成功才算是成就。」

自立門戶 結合科技翻轉課室

教學理念與體制現實違背,Eagle於是辭職,自立門戶,推廣「科創精神」。他隨後得到多個計劃支持下,成立iSTEM AI Lab平台,主力推廣人工智能的應用。
 
他們也贏到Good Seed資助,推出專為6至12歲、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而設的網上STEM活動(STEM即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的跨學科教育)以及自製學習套件,透過電腦分析,掌握學生答題的次序、快慢、強弱項等,了解他們學習進度和需要。中心指,學童在軟件上的答題比率比紙本增加約兩成,成功提升學習投入度及持續性等。他們又利用資助,在學校開設工作坊及參加大型展覽,讓公眾及教師更了解SEN學童需要。
 
近年政府大力投放資源在STEM教育上,學校陸續開辦相關學科,但Eagle認為還能走更前。他建議直接將科技交到學生手上,透過遊戲化的虛擬教材,啟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例如,學生以往只能在一星期一節的化學課排隊做實驗,但透過具聲畫效果的虛擬教材,學生能夠在安全環境下模擬實驗過程,了解不同化學元素的組成反應。「以前一個老師對四十個學生,時間掌控在老師手上,現在可以重覆看、重覆試,不懂看到懂。」
By Good Seed 好薈社

好薈社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協辦的社會創新培訓及種子基金計劃。計劃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資助,致力釋放本地年青人的創作潛能,以設計,科技,商業三個重點出發,鼓勵他們以創新點子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