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最初每日都要把工作帶回家做,Kathy變得更有把握做好看診工作,她仍然追求進步。「去到這個階段,我覺得要轉一轉。我記起一個職業輔導講座,講者分享說,你要把職業發展當作管理園藝,土地長出很多花草,你想怎樣行,就要不斷修剪,路才能走出來,如果你任由佢亂生,就會很混亂。
我想跳出去一個更闊的spectrum,因此我轉到醫管局工作,以言語治療師的身份加入團隊,開展一個人工耳蝸的項目。那時是一個新的項目,有言語治療師、聽力學家、耳鼻喉科醫生、精神科醫生等做一系列評估及訓練。怎料,我還遇到很多其他我沒有看過的病人,例如一個鐘內判斷七至八個長者的進食狀況,這些訓練亦令我轉變,在醫管局工作十年,我學習到如何處理成年人個案。
Kathy強調:「不斷學習,在職業發展上是十分重要。基本上,你畢業之後會沒有人再教導你,你要靠自己進修,或者尋找一些學習機遇。
當時言語治療界缺乏評估工具,由外國引入的,應用在香港又未必適合,不同機構各行其是,分別使用不同的評估工具。於是我有一個心願,好想做一個系統化的評估工具。
如何迫自己好好地做?就是去讀書。好多人問我,Kathy你是否想轉行做學術,我完全沒有想過,我只是一心想做評估工具。我決定讀PhD,做第一個可以測試聽障兒童的言語感知能力(即聆聽聲音後可否分析語音)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