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了 然後呢⋯ 我看到香港社會創新嘅可能性

回來了 然後呢⋯ 我看到香港社會創新嘅可能性

細閱只需 2 分鐘

過去一年半在國外工作和生活,在這敏感艱難嘅時刻很多人選擇離開(非常理解與明白的),我選擇回來了!可能你會不解為什麼我要回來?很單純的,我還沒想放棄我的家-香港。

無疑我們感覺好像只有壞與更壞,訴求未達到,情況好像沒半點改善。但我相信當跌到谷底時,總有一天會有向上的動能。而當開始向上時,社會創新 Social Innovation 便能發揮作用。我看到的是危與機。

這次運動,我地都體會到生活上許多不同的可能性- 不搭 #黨鐵、#黃色經濟圈、#無大台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等等。在抗爭手法上,我們發揮無盡創意,除了遊行外,建18區連儂牆去突破同溫層,engage不同年紀的市民;用不同工具滅TG等。這些都是 creativity, social innovation 的呈現!我們怎樣持續去壯大這股力量是必需各界別-不同人物和組織/機構的推動。 而我認為社會創新是可以幫忙開始不同的討論!

我們灰心喪志時,更要捲起袖子去發掘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區議會是一個好的平台和起點,我們如何運用不同的創新工具與方法讓市民參政不再一樣!

好多人都有問我回來後要做些什麼。其實我還是會繼續在英國公司 SIX – Social Innovation Exchange,主要負責促進歐洲/英國和亞洲之間的交流、學習,同時也著力促進亞洲各城市間的交流和學習。另外,我會在 Beyond Vision Projects 幫忙推動文化藝術平權與共融。最後,我會在 Ednovators 教育燃新促進香港教育的創新、實驗與改革。

我希望運用自己 Super-Connector 嘅能力和感染力去連結唔同嘅人成就不同可能。同時,其實三個崗位都有一共通點— Capacity Building,我希望以不同方式的培訓,國內外的實例和經驗,去建設個人至機構層面的創新力量。

香港人,加油!

By 石嘉俊 (Marco)

Marco 現於社會創新國際機構 Social Innovation Exchange (SIX) 負責能力提升及市場策略的工作,目標建立跨界別人士與不同機構在推動社會創新的技巧與能力。 他亦為SIX在亞洲區的代表。 Marco擁有豐富的國際和本地社會創新經驗,一直致力推動跨界別的合作。他曾於歐洲領導數個歐盟社會創新項目的傳訊及社群創建的工作,包括:Social Innovation Community (SIC), SIKE, SCALINGS等等。  亞洲方面則伙拍 5% Design Action 推動跨城市、參與式的社會設計。此前,他亦是香港本地推動社會創新創業計劃Good Seed的項目經理。 除此以外,Marco亦是社企Beyond Vision Projects (BVP)的共同創辦團隊成員,希望建立共融環境讓視障人士接觸文化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