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圖書館是…

原來圖書館是…

細閱只需 4 分鐘

科技發達的年代,我們由最初到閱讀實體紙本書,慢慢轉為依賴網絡接收資訊。數年前,幾位天水圍的有心人——Terence、阿康與朋友借鑑外國的 “Little Free Library”,在區內實驗「社區書櫃」,與街坊共創和反思。除了作為知識的寶庫外,圖書如何成功感連結社區,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呢?作為普通小市民以及愛書之人,我們又可以如何實踐民間自發的點子呢?

實驗和困難

天水圍的兩所公共圖書館座落於該區的南北兩端,對於居民來說,兩館之間的距離並不是最便利。相反,安放河畔的書櫃在地理位置上更加貼合街坊的需要。就如不少社區實驗過程一樣,書櫃的試行初期並非一帆風順。因為空間使用的限制,書櫃被視為一般垃圾處理,所以團隊要立即張羅一個新書櫃。天氣問題亦是另外一項主要因素,令選址變得困難。幸好不少天水圍街坊非常樂意與團隊討論,交流如何改善書櫃的意見,設計得以慢慢成熟。

不是只有書籍的「圖書館」

談起社區書櫃運作期間的趣事,Terence提到居民會常常在那兒共享生活必需品。雖然這並不是團隊的原意,但從街坊使用的方式可以觀察得到,不少人十分樂意分享自己所擁有的。書櫃成為一個讓街坊間接交流的平台,並共享日常資源。

人人都可以自發社區創新?

當初Terence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憑著滿腔熱誠,著手尋找現有資源,並在短短兩星期內實現「社區書櫃」的想法。對於有意在自己的社區內實驗創新想法的朋友,應該從何入手?Terence 的經驗,或許可以讓我們一窺究竟。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相關的法律條文和限制。例如書櫃的擺放空間往往牽涉到土地使用權限,我們可以先了解相關條例,尋找相應合適的位置作為試點,以避免觸犯法例,令書櫃被移走之餘,亦加重清潔工人清理雜物的負擔。

此外,我們在籌備階段應列出各人手上的資源,例如人脈、金錢、時間等等,盡量善用團隊的優勢,讓實驗更容易「落地」。其中,我們需要引入用家為本的思維,讓街坊參與設計並建立sense of ownership,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發現。

疫情下反思社區需要

疫情之下,我們察覺到整個社會以及全球慢慢走入新常態(New normal)之餘,何不放眼自己居住的社區內,甚至身邊的人有什麼需要?

新冠肺炎加速了世界數碼化的步伐,人人都投奔虛擬世界,逐漸習慣 online-mixed-offline 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模式。這可能會為傳統閱讀和知識傳授方法的盲點帶來解決方案,例如填補不能迎合不同小孩能力、興趣和學習步伐差異的缺點。我們需要做的,是運用創意並結合以人為本的觀察,發掘其無盡的可能性。線上授課讓大部分學校的學生只需安坐家中便能學習。我們可以如何運用創新的小點子,make learning and reading easily accessible for all?

(圖片由Terence團隊提供)

撰文:江家怡
編輯:姚健宗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MaD(Make a Difference)創不同成立於2009年,是一個結合思考和行動的地區性協作平台。MaD以跨界合作、共創、同理心及永續發展為核心價值,支持本地創意生態的長遠發展,積極推動年輕人以創新方法探索及回應當代挑戰,建立創意公民社會,帶來正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