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評估脆弱社體在COVID-19下受災情況設計:以劏房街坊生活質素為例

淺談評估脆弱社體在COVID-19下受災情況設計:以劏房街坊生活質素為例

細閱只需 4 分鐘

踏入新一年,應Albert邀請,得到在《好報》發表文章的機會。能與一眾關心社會需要和推動社會創新的讀者朋友交流,實為美事。

執筆之際,正值新冠肺炎爆發一週年,也適逢香港首次為防疫而封區。疫症大流行無疑是天災之一,災情的嚴重性除見諸於感染及死亡人數外,作為首篇在《好報》的文章,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與「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的社福朋友設計調查,在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等官方數據以外,透過簡單的問題,去評估受訪劏房基層街坊,在疫情下生活質素如何因受災而受打擊。

我們設計問題的過程,主要是從「在香港基本城市生活」角度出發,釐訂不同範疇,以了解受訪者在過去一年有否收緊相關開支。範疇方面,我們選定了衣、食、住、行,再加上醫療及跟個人和下一代發展相關的進修與教育。

考慮到劏房是犧牲了住屋的人道條件去節省開支的住房選擇,所以我們以租金作條件,訪問受訪者在疫情下,有幾經常因為交租而要壓縮其他基本生活開支。

雖然上文羅列的範疇是生活基本需要,但當事人仍可因著家庭收入而有所調節,項目之間是存有不同的彈性。在「需要與收入之間關係彈性」較低的項目,例如跟「食」相關的基本開支也要減的話,就反映當事人生活質素受到更大程度的打擊。

在生活開支以外,我們亦加入一條跟健康有關的問題,詢問當事人患病時有幾經常要透過食成藥「頂住」而不去求醫。這問題在疫情下尤其重要,因為醫生是找出社區潛在確診個案的主要雷達,若基層街坊因為經濟問題或與公營門診服務時間不夾下,有病也不去看醫生,其實是會增加疫情或其他傳染病傳播的風險。

最後一條問題是關於要否借貸去交租,以了解受訪者有否入不敷支。天災下脆弱社群要借錢維生不是新鮮事物,當年筆者在某國際救援機構任職時,就見識過風災連年下菲律賓農民如何受到當地「大耳窿」剝削,也明白到穆罕默德‧尤努斯微額信貸(Microcredit)的重要。

平台在12月中至1月初,透過9間服務劏房戶的社福機構訪問了500位劏房戶,雖然他們已經是社福機構接觸到的街坊,但藉8條簡單問題,我們了解到他們因受到疫情和企硬的租金夾擊下而生活困苦。最教筆者震撼的調查發現,包括﹕

  1. 與維生息息相關的食物開支,竟也分別有72.1%受訪者表示減少購買鮮食,及61.4%受訪者一日不能食足3餐;
  2. 即使疫情嚴峻,仍有82%受訪者即使感到不適都只會購買成藥而不求醫;及
  3. 每兩個受訪家庭就有一個曾經因為要交租需要借錢,當中32.5%表示要間中或經常要借錢交租。

政府固言之有責任推出人道回應措施與政策去照顧受災劏房戶,而民間也可發揮創意與力量,減低疫情對劏房基層街坊的衝擊。

有關「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的調查結果,詳見https://www.facebook.com/666096716831825/posts/3611053435669457/?d=n

By 黃子瑋 (Keith)

對生活細節至社會現象好奇,喜歡提問,尤其關注房屋及醫療議題,令經常被問問題的太太視為「煩膠」。本身修讀政治與行政學出身,從事政策研究,也曾任職本地及國際組織傳訊,中間跑去讀社工。 Keith現為一間從事抗毒健康教育及預防吸毒服務的自資機構總幹事,由推動機構發展、與政府交流、了解抗毒戒毒以至健康教育新趨勢、撰寫計劃書取得營運撥款、到機構行政及人事管理,以至兩個服務單位維修也得參與,累積不少跌撞經驗,也正領略與董事會和同事們在「新常態」下合作打併創新天的心得。 工餘時除了擔任與與劏房相關的民間聯席團體義工外,Keith的興趣由飲食、動漫,到社福實踐研究(Practice Research)、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及循證為本實務(evidence-based practice),近年也嘗試結合上述各主題,在自己臉書打字,或跟友好吹水,與同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