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設計」走出象牙塔:跨界別實現年齡友善廚房

讓「設計」走出象牙塔:跨界別實現年齡友善廚房

細閱只需 10 分鐘

撰文:胡匡頤(Heidi Buaton)

今時今日,新穎搶眼的設計雖可以讓人嘩然,但如果設計脫離現實生活,未能符合用家需要,就稱不上是好設計。如何令設計更「落地」?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下簡稱「JCDISI」)與東華三院陳婉珍第三齡義工中心暨膳深軒(下簡稱「膳深軒」)合作,透過策動跨界別的參與,構思如何設計一個更便利長者飯友用餐和第三齡義工工作的環境,實現年齡友善的社區廚房。

膳深軒是一間位於深水埗區的社區飯堂,主要為區內基層人士提供廉價而有營養的熱食服務,紓解他們因膳食開支帶來的經濟壓力。同時,膳深軒亦以推動第三齡義工發展為目標,鼓勵長者善用閒暇,擔任恆常義工,探訪區內其他長者,或協助飯堂及廚房運作。

專家意見:提高廚房安全意識

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的報告指出,餐飲服務業為香港各行業中工業意外數目最多的工種。[1] 再者,願意投身餐飲服務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職位空缺多由長者填補。[2] 長者在廚房工作的安全隱憂不容忽視。JCDISI於2019年以膳深軒為考察案例,在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馮一沖博士的指導下,與「一口設計工作室」合作,參考了銀杏館總經理蔡文健先生及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賽馬會智齡匯」助理項目經理黎寶欣先生的建議,製作《年齡友善的社區廚房實用指南》(下簡稱「實用指南」),希望供其他餐飲服務業或建造業人士參考,建設能讓不同年齡層人士一起安全工作的廚房。

實用指南出版後,JCDISI找來東華三院的職業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為膳深軒在空間設備和工作培訓兩方面提出專業意見。職業治療師在檢視膳深軒環境後,提出應在適當位置添置扶手和防滑設備。JCDISI與膳深軒職員和職業治療師商討後,揀選了幾個位置優先進行改善,例如在正門入口處有一級梯級的位置裝上扶手。到訪當日,一位伯伯飯友對扶手譽不絕口:「以前出入(膳深軒)我都要扶著(大門入口旁)牆邊凸出的位置借一借力。現在中心加裝了扶手就安全好多,為像我這樣『腳骨力』差的朋友增添了一份保障。」

參考實用指南的建議,JCDISI邀請物理治療師為膳深軒的第三齡義工設計一套工作前的熱身運動,減低義工受傷機會。治療師為膳深軒拍攝運動影片之餘,當天亦親身為義工講解熱身動作,糾正通常出現的錯誤。其中一位義工玉娟坦言「現在我們經常低頭使用電話,原來一些頸部和手部肌肉都長期維持同一個動作,搞到『頸梗膊痛』。剛剛治療師教授正確的拉筋動作,做完真係鬆左好多!」

應用與推廣銀髮巿場產品

膳深軒有幾個需要使用拐杖的常客,鄭婆婆便是其中之一。她曾經進行盤骨手術,平日走路都需要拐杖輔助。「以往喺中心食飯時,都唔知拐杖應該放喺邊。」她一方面擔心拐杖會絆倒其他人,另一方面又怕拐杖掉在地上。「我踎低起身會見頭暈,要拾起地下的拐杖會好『論盡』。」現在餐枱加裝了拐杖扣,鄭婆婆用餐時不用再為放哪裡而憂慮:「拐杖掛喺扣上,食啖飯都更安落,不使怕拐杖跌喺地要拾起之餘,亦唔怕會鈎到其他街坊。」

近年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專為長者設計的產品,例如助行工具、護理用品、專用衣物等等。針對是次膳深軒項目,JCDISI向膳深軒職員了解過義工及飯友的日常需要後,特意搜羅與廚房和食堂相關的產品及設計資訊。除左拐杖扣外,在膳深軒添置的年齡友善產品還包括數套年齡友善餐具及旋轉椅墊,以關顧行動不便或能力較弱的飯友的需要。

學生參與:跨代交流為長者設計

JCDISI邀請五名理大社會創新設計學(Social Design)畢業生改良課堂設計習作,為膳深軒落實多個設計項目,包括義工服務流程及注意事項圖象說明、提供制服、名牌及品牌指引、告示牌及遊戲卡牌。他們在學時多次到膳深軒親身考察,了解第三齡義工的義工需要,並透過製作和測試設計原型,反覆收集用家意見和改善設計。這些設計在工作上能使義工更便利之餘,也能加強義工的成就感、形象和歸屬感。

現職中心支援服務助理的金玲雖然已經在中心服務達兩年,但飯友有時也未必記得她的名字。「佢哋怕尷尬,不會開口問我如何稱呼。」自從膳深軒添置告示版,上面寫上當值職員和義工的稱呼後,飯友接過飯餐時都會加一句「唔該金玲!」,讓金玲臉上掛上發自內心的笑容,直言「好有成功感,覺得所有辛苦都值得!」訪問之際,鄭婆婆也對金玲說:「以前真的不知怎稱呼妳,現在看一看資訊板就知了!」

「誰才是主角?」:跨界別合作中的反思

今次項目得以成功於膳深軒實行,有賴東華三院的支持和配合。負責是次項目的東華三院社工徐葉駿先生(阿徐)樂見第三齡義工、食客和同事皆能參與其中,聲音也被肯定和尊重。「同學持續徵詢義工和飯友的見解,感受到佢哋真係好虛心聆聽街坊的意見,設計的作品也很到位。」他認為今次項目讓他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沒想到今次項目不但有助膳深軒的服務運作有所提升,設計方面更考慮到身份形象、歸屬感等等心理需要。」

訪問之中,阿徐也談到他在項目期間的反思。「今次的經驗,提醒我設計服務時,要時常記得『主角』是誰。」他直言作為社工,或會根據專業及經驗作出判斷,提供認為最適合受眾的服務,但有時候也許未能完全切中問題核心。「反之,今次由下而上反映意見的過程,正好讓我們也聆聽各方的需要。」

因為資金所限,今次項目在添置硬件設備上有所取捨,設計亦以簡單基本為主,務求在短時間內收到成效。膳深軒計劃在項目落成一段時間後作出檢討,再制訂下一階段的改善方案。「機構的管理層已表示會積極檢視和應用《年齡友善的社區廚房實用指南》,思考如何進一步提升膳深軒年齡友善的面向。」阿徐亦期望未來可以為職員和義工增設培訓,讓他們能更安全地工作。

結語

「落地」的設計不需要絢麗奪目,而是推動日常中細微的改變。但每一小步加起來,就能成為一大步。這次項目只是起步,推動年齡友善社區的路依然漫長。JCDISI製作實用指南以及在膳深軒試行實踐,旨在希望社會上有更多人能理解推動年齡友善的重要性,願意一起同行砥礪,同時為其他廚房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建議。

社會創新不是一朝一夕便能達成的事,並非一個設計就可以改變世界,而是需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今次項目證明的,不單是不同界別都可以為同一個社會議題出一分力;更重要的是,僅僅想在一個議題上作出改變,便需要不同界別共同合作和努力,才成功邁出一小步。倘若未來更多人能參與推動社會創新設計,改變定會接踵而來。

[1] 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2020 年上半年香港的職業安全狀況〉,表四

[2] JobsDB,《點解餐飲業咁難請人?茶餐廳老闆娘狂呻:「而家啲人鍾意炒散多過全職!」》(2019年4月25日)

延伸閱讀

By 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DISI)

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DISI)於2012年成立,為亞洲首間專注於社會創新的設計學院。肩負推動理大大學社會責任的角色,DISI矢志成為一所能夠在多方面啓動社會創新,改善社區與大眾福祉的領導機構。 DISI的使命為提供一個創新且以人為本的平台,前瞻(ENVISION)美好生活,連繫(CONNECT)熱心人士,培育(NURTURE)跨代實幹者,以集體智慧,推動創新並成就(INNOVATE and ENABLE)具影響力的實效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