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實驗 2.0 – 退休女工x單親媽媽:一件布品連結兩代人

種子實驗 2.0 – 退休女工x單親媽媽:一件布品連結兩代人

細閱只需 6 分鐘

撰文:廖俊升
 
傳統工藝所蘊含的,不單是技術,還有文化,然而若沒有好好傳承,終有一日會煙消雲散。香港由六、七十年代的工業城市,變成今天商業都會,當時亞洲首屈一指的工藝又能否傳承下去?室內設計師薛文諾(Clive)在Good Seed社創基金的協助,籌辦「Made in Sample」計劃,邀請退休工廠女工向年輕單親媽媽傳授車衣技術,用環保物料為客戶縫紉布品,既可傳承技師的手藝,又可紓緩單親媽媽的經濟壓力。

環保物料製作布品

「工廠妹萬歲,工廠內邊多多叻女」,今時今日,似乎已經沒有這支歌仔唱。本港工廠生產業自八十年代息微,由勞動密集型經濟轉為知識密集型經濟,工廠車衣女工這個職業,如今已經消失。
 
職業雖已消失,一眾退休車衣女工仍身懷絕技,但若無法好好傳承,亦只會慢慢失傳。有見及此,室內設計師Clive報名參加Good Seed社創計劃,邀請退休工廠女工向年輕單親媽媽傳授縫紉技術,同時接受客人訂單,再以環保物料製作布品。如此一來技藝得以傳承,年輕媽媽也可以取得收入,還因為工作不太忙,可以花多點時間陪子女。
 
何謂「Made in Sample」?室內設計師會見客人時,要呈上一塊sample board(樣板),告訴客人設計所需物料,同時供應商提供物料並放置於sample room,多屬全新並由外國進口。Clive看見有些物料沒有被用過,也未被弄髒,於是將之回收並重用,「尊重物料的美感和價值,所以有別於用upcycling(升級回收)這說法。我們通常用sustainability(可持續性),我們只是想將它的價值彰顯出來。」

退休女工向年輕媽媽傳授技藝

起初他與聖雅各福群會合作進行一個回收及縫紉項目,回收到最多的物料是布板和紙,所以打算先做布藝和牆紙,找來了退休女工幫忙縫製。與此同時,他受朋友邀請到明愛中心,分享回收物料作設計用途的理念。「分享後知道明愛有團隊叫小腳板和風信子,兩個計劃都是幫年輕單親媽媽找工作。那時候突然想到,退休女工大多也是母親,能否將兩班人連結起來呢?」於是,「Made in Sample」的構思便誕生。
 
Clive:「香港七、八十年代,或者六、七十年代紡織業興盛,一班退休媽媽的技術甚至比其他地方的車衣工友都要好。既然有這個技術就要傳承,所以想如何將這些技術延續下去,又可以有收入。」Good Seed的理念是催化香港的社會創新,從而解決貧窮和社會孤立問題,締造社會效益。而為單親媽媽提供培訓和工作機會的「Made in Sample」,正正與Good Seed理念不謀而合;項目獲得基金撥款之後,計劃正式展開,由一位退休女工,帶領四至五位年輕單親媽媽,接工作單製作布品。
 
Made in Sample維持小班形式運作,這既是小工廠,也是小家庭。「因為我都有教設計,其實愈少人愈教得好,反而多人就變工廠,現在少少地就好像一個小家庭。」Clive說,如今Made in Sample可以自然運作,「退休女工媽媽既可消磨時間,又可以傳承手藝。而她都視年輕媽媽為她的女兒,會打電話給她們聊天。她的人生經驗豐富,她們自己構成了小家庭,讓它自然發展都不錯。」
 

美學眼光不同 磨合前提是尊重自主

一如設計師的個性,設計、美感是他所長,溝通成為他遇上的難題,令本身有正職的 Clive 感到相當吃力。一個結合設計師、退休媽媽和年輕媽媽的小團隊,各自對美學要求不同,「三班都是十分不同的人,學習環境和出發點也不同。」他解釋,設計師看重設計部份;退休媽媽從她的經驗得出一套設計準則,對何謂「美感」有自己的價值;年輕媽媽則對設計和美感沒有嚴格的要求。
 
當設計一件織品時,三方要談如何才是「美」,耗時良久。「傳承的過程有很多溝通,大家的要求如何,要求的落差、時間的落差,各方面都要磨合。例如我講一句說話,這東西要怎樣做,其實大家想法已經有三個完全不同的畫面。」
 
「美感是她們從各自的經驗中累積得來。」合作久了,Made in Sample 給予退休媽媽和年輕媽媽們最大的自主性,讓她們混熟了,整件事就順暢得多。
By Good Seed 好薈社

好薈社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協辦的社會創新培訓及種子基金計劃。計劃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資助,致力釋放本地年青人的創作潛能,以設計,科技,商業三個重點出發,鼓勵他們以創新點子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