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api studio:一線香 一縷煙 一生職志

okapi studio:一線香 一縷煙 一生職志

細閱只需 10 分鐘

鄭志堅(Max)是一名視覺藝術系畢業生、年輕製香師。他的背景和身份很容易讓你以為他是個木訥內向的人。

事實上他外向得很,開朗健談。三不五時跟他交流近況,總佩服他又有新搞作,或成功擺平甚麼難搞的事。這次訪問,也是一輪嘻笑吵鬧。有些笑話,其實很認真;也有些話,應該真的是隨口說說。

該是他充滿活力的性格,讓他不怕走上一條創業路。他一直摸石過河,硬着頭皮,迎難而上。他的工作室叫「okapi studio」,發展至今,「百足咁多爪」,確實愈來愈像okapi這頭有斑馬屁股、野馬身體、鹿角和長頸鹿臉的四不像。

燃香藝術師

Max確有藝術家的觸覺。提起他對香的好奇,來自媽媽在家點香的習俗,他冷不防拋來一句:「人家燒香,因有希冀,但香燒盡了,只剩餘灰。」

由中學年代開始,香就是Max 的創作媒介。他自言繪畫很醜,正常來說,繪畫醜的人美術課馬馬虎虎就算,但他的老師是非常資深的藝術教育工作者楊秀卓,自然不容許你敷衍了事。畫功差嗎?那就不用畫,可以一件裝置交功課。「他罵我懶散,我說我沒有頭緒,他着我把不同物件湊在一起看看。碰巧那時候家裏的鬧鐘壞了,我拆開它,把香黏在零件上,剛好有種百廢待興的效果。他收到這份功課後大喜,說我終於開了竅。」

香,一直是Max的創作媒介。大學畢業後,他思考如何把香轉化成一門可持續發展的事業。

「不是我想做裝置,但我畫畫真的不行;也不是我滿腔熱血用香創業,只是我攝影也不太好…… 」他打趣道。他有過不少這種「不明不白就來到這一步,結果又似乎不錯」的經驗,他形容為走運,「屎忽撞棍」。

例如準備大學畢業展覽時,指導老師Peter Benz提議他真真正正學製香。「這建議很好,但他沒告訴我到哪兒學。我應該到哪裏學呢?」有天他在電話上跟媽媽提及此煩惱,「當時她身旁的朋友竟就是鄉下製香廠老闆的表妹。」經這同鄉介紹,他花了半年時間,多次來回家鄉潮州,向香廠取經。

「臨近畢業展,我也完全不知道可填表選擇展出場地,最後唯有選擇無人問津、位於戶外的『防空洞』(按:香港浸會大學位於觀塘道的啟德校園,前身是空軍基地)。不過正因為那是戶外空間,我才可以燒香。」他弄了很多學生物品形狀的香,如雕刻筆、毛筆、滑鼠等,24天展期,一天燒一件。時光飛逝,回憶化灰,頗有意境。

Max起初造香只有三種材料,現在已搜集了近400種。他視香為一門學問。
佛系創業?

「畢業後我也寄出過兩份履歷,應徵設計工作,但我其實是不懂用設計軟件的,哈哈。始終不想失業嘛,那便創業囉。別人問我有何大計,哪有甚麼大計?我就是這樣佛系創業。」

聽似隨心兼亂來,但對於把創作媒介轉化成可持續發展的事業,Max一往無前。

他伙拍幾位同學,拿着一筆大學提供的三萬元創業資金,成立了okapi studio。那時候,他們試辦製香工作坊和研發手工香產品,也自家設計鋅鐵產品,對準當時的懷舊熱潮。

但三萬元怎夠創業?足足有兩年時間,他一邊打理生意,一邊兼職,再把兼職人工全部撥入okapi studio。本來他不用處理行政工作,但他的合作伙伴中途退出,他要一人獨撐。「我畢竟沒做過全職,很多東西不懂,有段時間不停撞板。」他試過物料報錯價,貴了也得硬付。有批香,燒出來的氣味很怪;香台木刺手,已成死貨。「簡直是卧薪嘗膽,這批貨我一直留着,作為警惕。」

起初他的工作坊教人弄塔香,反應慘淡。他的女朋友提議他用曲奇模,成品看起來得體,香的形狀也多點變化,一試果然大熱。他也有市場學頭腦,懂得使用關鍵字,現時在網絡搜尋「手工香」、「日式印香」,很容易便找到okapi studio。

Max研發的手工香產品,少一份老派,多一份文青味,復興了一般人眼中的夕陽行業

香、少數族裔、老人家

「有時候,坊間的基金也是救命錢。」Max的累積學習計劃項目,是嘗試從社區廚餘中提取有用物料製香。他認識一些本地農場,如鄉土學社、一葉農莊、二澳農作社等,他們一直收集廚餘作肥料,也不時討論肥料以外的可能性。他發現,「廚餘裏的椰殼、橙皮等,其實都可以做燃料。」取之天然,棄之天然,燒完的灰還可給植物做養分。

他說自己其實沒有特別關注環保永續等議題,只是有趣的都想一試。他常開這玩笑:「為了糊口,我甚麼工作都會接。」當然,他有他的底線。他現在好一部分的工作,其實也花在無利可圖——應該說不是賺錢行先的項目上。

譬如說,okapi studio有個支線項目叫「摙香樓」。他以摙香樓之名,成為「MaD Festival 2019 創意產業工作者交流 + 實踐計劃」的其中一個獲選單位,特意飛到香的發源地印度,考察當地人的用香文化。豐富造香技藝固然是目的之一,但他有一個更大的藍圖,就是裝備在港印度和其他南亞裔婦女,讓她們也成為造香工作坊導師,賺一點小錢。「主流社會不自覺地把悲情帽子往少數族裔朋友的頭上扣,她們可能也被潛移默化,但我總跟她們說,別人來買你的服務,你得調整心態,做強勢的那一位。」

okapi studio的支線項目「摙香樓」,讓少數族裔朋友成為製香班導師,為他們充權。

「別人總說我幫了南亞裔朋友,其實不,是他們幫了我。」他說不清他對南亞文化充滿好奇的原因,「但我曾分別在觀塘和九龍灣設工作室,那時候常搭1A巴士去重慶大廈吃咖哩。」到現在鑽研香,才發覺他們的生活文化是個寶藏。曾經有位客人,還包他住宿,着他飛去尼泊爾,研究如何把當地的粗香改成適用於香港的版本。

他另外拿了仁愛堂的基金,與友人在屯門清山塾成立「香公所」。Train-the-trainer的內涵一樣,對象則是老人家。「跟老人家一起玩也很有意思。他們對艾草、肉桂、香茅等材料有一定認識,有時會駁你嘴,我就用知識『馴服』他們,哈哈。動手搓香比一般長者活動有趣,他們往往樂在其中;他們幫忙帶班時,也特別有責任感。」

最初他造香來來去去只有三種材料,現在收集到的,已有400種。在朋友及工作伙伴眼中,他是個經常「蝕底」的人,有時預算只有若干,為求更好效果卻願意自掏錢包拿出雙倍資源。「正常是你出雞我出豉油,現在是你出雞我再多出一隻雞。因為我不想把事情搞砸,否則維生尚可,但不會發達——發達的意思不是賺大錢,而是將我的事業帶進下一個階段。」

摙香樓團隊由「香」港,遠赴「香」的發源地印度,考查當地用香文化。

okapi studio
網站:https://www.okapistudio.org/
Facebook:okapi studio
Instagram:okapistudio

訪問及撰文:梁棨豪
攝影:Barry Cheung
編輯:樊樂怡、郭靄儀、梁棨豪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MaD(Make a Difference)創不同成立於2009年,是一個結合思考和行動的地區性協作平台。MaD以跨界合作、共創、同理心及永續發展為核心價值,支持本地創意生態的長遠發展,積極推動年輕人以創新方法探索及回應當代挑戰,建立創意公民社會,帶來正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