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找出在香港推動「社區為本」可持續旅遊的方程式,實驗室團隊參考了外國案例,例如,荷蘭社企 Plastic Whale 突破了傳統旅客作為「消費者」的角色,帶領遊客在探索阿姆斯特丹市內運河時,一嚐「清道夫」的工作,以漁網清理河內垃圾。台灣永續旅行品牌「島內散步」則為應對觀光式旅遊帶來的環境破壞而推出以深度人文故事和在地體驗為主軸的旅行路線,透過旅遊經濟活化社區。
實驗室團隊從中獲得啟發,於是繼續在上水區內發掘不同旅遊資源,和有意參與旅遊創新的當地居民建立在地連結,以用家為本的設計思維 (Design Thinking) ,嘗試聯繫旅遊發展中不同持份者集思廣益,一起創新。
團隊成員以上水燕崗村作為起點,凝聚了如塱原濕地農夫、上水圍長老、志記鎅木廠工匠等互相激發創意點子,共同構思不同面向或主題的本地遊路線。在與當地人傾談交流中,了解彼此對於旅遊的想像。「團隊發現區內的居民未必很反對自己生活地方成為旅遊景點,也有人認為是好事,而他們最在乎是參觀者能否守規矩並彼此尊重。」
試玩團路線在四月中和七月初分別進行了兩次實地試行,邀請了市民和本地遊從業員參與,向他們汲取經驗和交流意見,從中改善構思。試驗策劃以「社區為本」的旅遊體驗,希望能促進旅人與社區互惠共生,改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