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本地遊:跨界合作共創新生態

未來的本地遊:跨界合作共創新生態

細閱只需 12 分鐘

撰文:Bobo Choy
 
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籌組和策劃的「本地旅行實驗室」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隨著計劃實踐而連結到的上水鄉村的村民、旅遊業從業員、有意參與社會創新的人士,甚至是社區發展的決策者等,都能為本地旅遊的新型發展出一分力,連結各界的專業知識、技術及資源,推動本地旅遊的創新走向。
 
在實驗室策劃的成果總結分享會中,在尾段環節,來自不同背景的參加者分成不同小組;各組就著執行本地遊實驗時所遇到的難題,如:鄉郊地區沒有足夠的留宿設施配套、交通接駁未盡完善等,進行腦震盪,刺激各人出謀獻策、分享個人心得。我在旁細意觀察,仿如看到各組各人頭頂亮起不同燈泡,此起彼落。各人創意、經驗與知識的匯聚,碰撞出嶄新而可行的想法,足見跨界別合作的潛力——這更是我們就未來創新本地旅遊可以實行的發展方向。

【未來本地旅遊:互惠共生 自負盈虧 】

本地遊不是新鮮事,若問大家最近一次參加本地遊為何時何日,相信大家記憶早已模糊——甚至連聞「本地遊」一字已避之則吉,心中預想不外乎是最典型的平價食買玩套路,唯參觀內容十年如一日。
 
「活現香港」創辦人之一陳智遠(Paul),多年來專注推動本地深度遊,藉遊歷不同地區述說地區故事。他在成果分享會中不忘提及本地遊過去曾有一段長時間陷入困局,但近年亦見新機遇。「在香港做新型的旅遊好痛苦,因為往往成本都太高,價格不能太便宜,令參加者卻步。」這關乎本地遊過去一直面對非常激烈的巿場競爭,經常以價值低廉、「好抵玩」作招徠,市場對於「價錢」的考慮大於「價值」。相反,要籌備一個深度行程,負責人要做好資料搜集,了解當中社區的變化及發展,也要有多重操作流程、設施配套的考量⋯⋯這些通通都是成本之一。但若大家習慣了低價團,也很難推出看似「昂貴」的新團。
 
「但遇上疫情,對外旅遊停頓,是難得的時機讓大家停一停,想未來的發展怎樣走,希望有個營運生態轉變。搞旅遊一定會影響當地原本民生?旅客和當地人是否一定處於對立面?現在是合適時機,去教育大眾優質的旅遊是需要有均等的付出。過去處於長時間的『割喉式』做法,本地遊建立不到一種自負盈虧的方式。而要發展未來的本地遊的話,就要看看我們有何資源可以支持到。」
 
Paul 所提及的資源,不是又新建旅遊點、主題遊樂園或大型購物點之類;而是各行各界、不同崗位的人一起參與建構旅遊中的不同面向。「特別在旅行規劃的層面,我們能否付出更多耐性和時間,共同研究每個旅遊點的可承受力,如人流、交通流量等;要從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想,既建立到商業模式,消費者覺得物有所值,又能建立出長遠的合作關係。當然還有是政策的配合,例如北區就算有多吸引,但沒有民宿配套、單車徑未能有效接駁各小區,其實也令旅遊的涵蓋面、形式收窄。當然,也要有實驗員、策劃本地遊的人的熱誠和魄力,發掘更多未知的有趣地方和故事。」

【 不同持份者旅遊創新的角色 】

這次實驗地選址北區上水一帶,MaD 創不同協作主席黃英琦憶說策劃實驗地選址的原由,指北區在主流社會的認知中,是最不似旅遊的選址,若然能在這區試行出一種可行的本地遊模式,相信能夠套用到香港不同的地區。
 
回望實驗過程,實驗員先在上水燕崗村認識到長老Uncle Robert,願意分享自己的居所及圍頭人的文化;其後亦在上水圍村認識到廖氏族的年輕後人康兆,他把祖父母輩留下來的村屋,改成一間圍村內的新型 Cafe ATMA,並連繫上廖氏長輩崇興叔,與實驗員共同合作策劃旅行。
 
康兆同樣喜歡到外地旅遊,但從旅行中每每反思,「我們在外遊會問當地人自己的地方有何特色,但反問自己卻說不到自己的地方有何特色。漸漸我發現好多香港的本土文化,只是未被人欣賞,或被標上『古老』的印象,要被淘汰了,我覺得好可惜。眼見日本、台灣等地能保留傳統文化之餘,還可轉化成不同的慶典,所以我開始同拍檔發掘附近有何有趣而未被人知的事,希望更多人可以欣賞本地文化。」
他身為上水的居民,視自己或Cafe化作涵接外面的橋樑。「我可以讓外面的人進來,讓他們知道圍村人不一定是兇惡的。能與長輩崇興叔交流,並促成合作,他可以分享到上水圍的歷史故事,我覺得做這個旅行團好像以一個互動的方式來延展一條時間線,又似新開始、創作,又似過去的事繼續發生。如果這個地方能成為旅遊點,好好保育,並能對外分享更多資訊,就是活生生的記憶。」 對於崇興叔而言,當然樂見有人有與趣了解圍村故事,即使只是少數人士,如果能夠給予合適的訊息讓後人做研究,也是值得為之。
 
本地旅遊從業員「好好過~生活導賞」成員之一Kelvin,喜歡以小組形式帶領遊客遊走香港社區。自疫情來到,預視未來的群體活動規模縮小,反而更有利小組形式的旅行發展;同時從業員亦要多下功夫,深度認識旅行地區,「導賞員好似提供一個視覺的窗口給參加者,而參加者更加要積極投入其中,尋找旅行對自己更深的意義。」
 
而我在參與實驗旅行團的過程中,也看到實驗室團隊成員發揮的重要功能。他們當中不乏從事社區工作或對社區營造、社會創新有熱衷的人。他們不單帶來本業本科的專業技術,也發揮著連結當地、區外人士,及發揮倡議政策配合的角色。這次實驗團隊進行了三次試玩團,每場試玩由策劃到完畢,他們都會收集意見、歸納洞見並存檔,以供後來者參考;又計劃將經驗總結,初步梳理出一套策劃本地遊的方法,與大眾共享,讓更多人在各區可以參與並創造出更多有趣的旅行團。
 
當然,若然要讓本地旅遊能進一步系統化,有更完善的配套,更有賴社區及社會發展的決策者如區議員、鄉郊保育辦公室、旅遊業議會、旅遊發展局等部門共同合作,革新舊有條例或成立跨部門的工作小組,推動整個城市設施及規劃的配套。

【 有雞先定有蛋先? 需要你的參與為先 】

我由參加「在地時光」的體驗團到成果分享會,過程中我感受到無論是實驗員、試玩旅客、當地人等所流露的實在滿足和喜悅的表情,本地遊好像成為了一個契機可以讓人與人之間彼此連結,令潛藏已久的地區故事、文化,可以再次被聽見、述說,甚或再得以延續,並可有潛力帶動地區經濟。
在「在地時光」試玩團最後一站,到訪在上水新康街的一間新開貨舖「上水貨舖」,專售香港製造的食品和生活用品。我們一眾參加者在戶外參觀了一整天,在貨舖可作小休之餘,也能認識到本地「港貨」。
 
店舖負責人羅庭輝曾說:「香港的製造實業,停頓發展了好多年,現時我們要快快起步趕上時代。有人會說如果香港製造的質素好,就會願意付更多的金錢支持;但如果製造者得不到足夠金錢回報,他們又如何提升產品質素?我想這是有雞先或有蛋先的問題,但我趨向相信大家先付出去支持,先帶著一份身份認同去支持。無論是傳統的或新出現的品牌,我見製造者們都正在鑽研其中,希望可以找到香港的特色所在。」
 
同理,先有新本地遊出現,或是先有本地遊支持者,也雞或蛋之爭。但若然我們希望可以成就新本地遊生態出現的話,我們必需先相信可以做到,再投身支持,發揮自己的專長和能力,才能知道未來的本地遊可以走多遠。

想知道更多“本地旅行實驗室”的詳情,可瀏覽:http://www.mad.asia/programmes/mad-social-lab/83

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成立於2016年,是香港首個民間發起專注公營服務創新的實驗室。每個實驗均與政府部門合作,透過社區參與、設計思維及共創實驗,致力與公務員及市民共同設計公營服務及政策,改善公共生活。

關注我們專頁:Facebook Instagram 

 
【 本地旅行實驗室|試玩回顧 3 】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MaD(Make a Difference)創不同成立於2009年,是一個結合思考和行動的地區性協作平台。MaD以跨界合作、共創、同理心及永續發展為核心價值,支持本地創意生態的長遠發展,積極推動年輕人以創新方法探索及回應當代挑戰,建立創意公民社會,帶來正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