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珊瑚意義在哪呢?就是夠tough!」崔佩怡相信有Love 才能Conserve

「香港珊瑚意義在哪呢?就是夠tough!」崔佩怡相信有Love 才能Conserve

細閱只需 14 分鐘

「我是那種在小時候便很希望自己可以成為海洋科學家的女生!」珊瑚專家崔佩怡(Apple)研究助理教授爽朗笑道。個子嬌小、少女味十足的Apple某日在百萬大道走過,上身是深藍色印着 “We Learn. We Love. We Conserve.”的珊瑚學院訂製衛衣,配上破洞牛仔褲,外表完全無異於人來人往的大學生。(因為這日拍攝團隊照,是顧及「隊型」的裝扮。)

Apple(右三)和珊瑚學院團隊成員打成一片。(圖:ORKTS)

「我好喜歡做外展活動,如果沒有這些外展活動,就不是我們了。」珊瑚學院是Apple 2018年在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創辦的外展計劃,立意要將她熱愛的珊瑚和生態保育知識帶出吐露港,在社區散播。其中為人熟悉的項目是今年第二年和漁農自然護理署合辦的「育養珊瑚校園計劃」。

一校一缸 培養學生的海洋素養

Apple團隊將香港珊瑚帶入18間中學,實行一校一缸。他們提供技術支援及培訓,老師和同學組成「養育小隊」一同照顧珊瑚,「小隊除了照顧珊瑚,每星期紀錄牠們健康狀況,度水質,每兩星期幫珊瑚缸換水,每月量度珊瑚生長、交報告,同時亦會負責校內和社區的外展分享,同學老師都要付出好多心力和時間。」

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的珊瑚育養設施,存放了由研究團隊由珊瑚精子卵子開始,培養成長的珊瑚BB,亦有由野外撿來的天然碎塊,經照料後恢復生機,其後再移植回海洋。附近的吐露港和赤門海峽是珊瑚復育的主要海域。(圖:ORKTS)

在學校寄養約八個月後,這些「溫室」育養的珊瑚會先返回海岸邊的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適應天然海水環境後,在夏天,Apple和團隊將會出海潛水將珊瑚移植到赤門海峽一帶海域,而有份湊大牠們的養育小隊會留在船上,透過直播觀察這個復育珊瑚群落的過程。

「我們最終想做到的是生態系統的修復,包括提高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但由於珊瑚生長緩慢,可能要十年,幾十年才能見到果效。我們目前移植到海床的珊瑚生得好好,兩年間生存率超過90%,希望珊瑚可以繼續健康成長,在野外繁衍下去。破壞十分容易,修復卻很難,相比復育,珍惜我們擁有的珍貴珊瑚群落更重要。」她強調「治標」的關鍵作用。

訪問當日正值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剛落幕,氣候變化、減碳排放等是城中熱話,珊瑚白化「兇手」之一正是全球暖化,這亦是Apple研究主線之一在這大趨勢下,香港的珊瑚會不會生存到呢?我們能否培植更具抵抗力或耐受性的珊瑚品種,對氣候變化能「應付自如」?

香港珊瑚特具抵抗力?

「我們的珊瑚意義在哪?就是夠tough!香港的冬天水溫能低至13度、夏天高達31度,溫差如此大,牠們都存活到,實在不容易。的確,珊瑚有能力適應環境變化,但需要時間。現在氣候變化來得太快!因此我們想知香港的珊瑚會不會對温度變化有特别强的抵抗力,如果是真的,背後又是甚麼機制?」

一方面嘗試找出更具抵抗力或耐受性的珊瑚的品種去應對氣候變化,但生態保護工作亦不可慢下來。Apple有甚麼心法?

「保育不可能硬推,畢竟3R,包括Recycle(循環回收)Reuse(物盡其用)Reduce(減少使用)這些守則,我們自小耳熟能詳,但效果不彰;消瘦的北極熊相片已經作用有限,大家開始冷感,而冷感是非常危險的事。」

知識、態度、行為,Apple 相信知識只是保育第一步,「首先你要認識,喜歡上,你才會有動力去保護。這就是為何我會推崇Student-centered experiential Learning(體驗式學習)的原因。」

透過親身體驗,與海洋生物的相處,建立結連,相信自己有能力帶來正面改變,促使思維及行為的改變,這種教學理念,加上其親和力和富感染力的分享,為Apple帶來多個教學獎。

她把其中一個獎金用來設計海底360度VR(虛擬實境)影片,希望學生坐在課室都能親歷海洋世界。「他們會見到我潛入海底拉起把尺,同學可以學習水下生態調查方法,分析數據,體驗置身於健康和受破壞的珊瑚群落中。」

「以前我見到魚,只會想捉來食」

在大埔區長大的她,自己正是從豐富的體驗中成長。「我小時候住樟樹灘村,一打開門會見到蛇,經常通山跑。」喜歡攀山,但她更愛「涉水」。

爸爸來自廣東平海鎮,漁村出身,移居香港後仍然「逐水而居」,經常一家出海,「釣魚、捉蟹、大眼螺、鮑魚、浮潛…好開心。所以我小時候已經很喜歡海洋,希望自己長大能成為海洋科學家!」

她說,自大學三年級考到潛水牌之後,經歷心態上的改變,「以前我見到魚,只會想捉來食,但自從我正式學潛水,我更加希望在大海和海洋生物見面,觀察牠們的行為,拍照紀錄。」珊瑚學院網站就見到許多她的攝影作品。

以「Dream Big and Dare to Fail」為座右銘的Apple,一旦目標清晰,毅力更是驚人。

「我大學(科大)讀生物,第一年已經主動去海洋實驗室敲門做student helper。」畢業後她一心打算報考中大研究院,希望研究珊瑚,過程出現戲劇化一幕,「那時好想跟一個(中大)教授做研究,但一直聯絡不到他。」

找不到首選導師,怎麼辦?正所謂「諗多兩下,條條大路通羅馬」,她先走上中大,約見其他相關教授。「那日我見完另一位教授,臨離開時,我跟送我離開的同學說,其實我真正想找的是伍澤?教授,你知不知他今日在辦公室嗎?」

巧合的是,伍澤?教授這時正好駕車回海洋研究中心,那位同學立即幫忙上前截停,將Apple介紹了給教授認識。當然後來她成功說服對方成為其論文指導老師,遂展開了她在中大的碩士及博士生涯。

Apple表示會適當地放手,讓珊瑚學院成員能夠獨當一面。(圖:ORKTS)

「好鍾意,好鍾意」

訪問中,Apple 多次表示自己好喜歡做研究、分享、和做外展工作,「好鍾意,好鍾意,讀研期間已經出去做好多講座。」完成博士後,正好學院有講師職位空缺,於是Apple就成為那位有準備的人,如願加入中大。

她自言沒甚麼很利害的教育法和策略,「但感恩同學好喜歡上我堂,可能是我教海洋生物學,會講好多故事和分享海洋生物的趣事,又會安排同學助養珊瑚,親身體驗把珊瑚固定在珊瑚底座上,並加上標籤和寫上祝福字句。最感動試過收到同學的手寫感謝咭,說整個暑假上完我的通識課,多了一個興趣。有同學更去學潛水,希望有一日會在大海和助養的珊瑚重遇。」

公眾都可以參與海底調研的「公民科學家計劃」,不過參加者要有豐富潛水經驗。Apple 建議有意學潛水的朋友在香港學,因為難度大,學成後去外國潛水便「游刃有餘」。(圖:珊瑚學院Facebook專頁)

至於外展工作,她和團隊亦剛完成了另一個「公民科學家」的計劃,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支持下,招募了一隊潛水經驗豐富的老師、社工等公眾隊員,提供培訓後,跟他們一起下潛收集及移植天然珊瑚碎塊,進行珊瑚群落生態調查等。

計劃聽起上來十分吸引,收幾多錢?「免費的!我們所有舉辦的活動都是免費的,活動一公布好快就爆滿。」筆者跟同事Clara來自推廣創業精神的「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ORKTS),均認為珊瑚學院的活動好玩又有意義,相信即使收費,想報名的人也大有人在。「可以更可持續地將理念發揮到最大。」

引入入勝的還有Apple手上新鮮出爐的育養珊瑚校園計劃手冊。本子色彩繽紛、涵蓋漂亮的海底世界插畫和相片,趣味十足地介紹了海平線下的香港、本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珊瑚的種種,包括外型、繁殖方法等,製作精美。「多得我們的 Project Coordinator,同時都是Designer,所有插畫都是她畫的!」

Apple坦言生了女兒之後,生活變得更忙碌,但不會後悔,更指計劃趁年輕再生多一個小孩。(圖:ORKTS)

項目的成功令她的團隊得以成型,現在有5位助理和一位博士學生共同經營珊瑚研究,復育和教育推廣工作,「我要放手多少少。」除了要多投放時間在研究,教學外,她年半前初為人母,育有一女兒,要兼顧家庭,忙得很。「作為一個想衝事業的女性科學家,老實說有挑戰性,但我無悔這決定,我還打算生多一個呢!我覺得一個家庭要有兩個小朋友才是圓滿。」語氣毫無遲疑。

「我是蠻豁達的,如果不行(衝事業)的,我會接受,最重要的還是試過,努力過。」但更重要的還是有另一半的支持,「他(丈夫)說他的life mission 就是 support 我。」她哈哈笑道。

【學人關鍵字】珊瑚白化

「珊瑚白化不代表死亡。」Apple表示,色彩繽紛的珊瑚,顏色是來自與珊瑚蟲互利共生的蟲黃藻,後者提供養份給前者。Apple大力推介的紀錄片追逐珊瑚 (Chasing Coral),片中一位學者如此形容:「等於牠內部有自己的食物生產機器。」但隨着海水溫度上升,蟲黃藻被「逼遷」,只剩下透明的珊瑚蟲與其白色的骨骼,看上去就好像變白,這種現象稱為「珊瑚白化」。

Apple強調,白化意味珊瑚失去大部分營養來源,但只要環境得以在短時間內恢復,蟲黃藻是可以重返珊瑚蟲「居所」,讓珊瑚重生。若不利的因素持續,這些珊瑚最終會死亡,或令牠們容易感染疾病,繼而死亡。

文:Kary Wong@ORKTS

***
每月一封電郵,助你掌握由中大至全球,最新「有營」社創故事與資訊!按此免費訂閱Cubic Zine。
***
#山城社創 #落地生花

By 中大社創志 Cubic Zine

中大社創志 Cubic Zine 由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ORKTS)所策劃,致力推動「學人搞社創」。我們推動教授及學生團隊走入社區,將跨學科研究成果,轉化為社創行動,創造最大社會效益。自2019年,我們以電郵定期發布 Cubic Zine,推介來自學術界的人物專訪、社創故事、國際社創案例、相關新趨勢和活動。歡迎免費訂閱,定期「開卷有益」,以及參與我們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