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實驗 #7:摺紙新玩法 突破傳統教學工具

種子實驗 #7:摺紙新玩法 突破傳統教學工具

細閱只需 7 分鐘

「求學不是求分數」,但現實世界是否真的做到?香港教育局列出有9種不同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包括聽覺受損、視覺受損、身體弱能、弱智、情緒及行為問題、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自閉症、溝通困難、讀寫困難和資優,政府撥款予學校為有需要學生提供小組,希望讓他們跟上進度,究竟這些小組是拔苗助長還是因材施教?

特殊學習需要 有特別學習法

鄭可安(Angela)身邊有一位患讀寫障礙的親戚,從小到大在家庭聚會中都看到對方父母大大聲聲地鬧他蠢,還要強迫他入大學。「我記得他自細都很少說話,20幾歲人都沒有自信。我覺得社會要正視有特別學習需要的人,明明不是讀書的材料都要迫對方入大學拎張證書。」人生是否唯有讀書高?Angela特別身同感受,因為她說自己在香港唸幼稚園時,印像深刻記得被人奚落說自己是一舊雲,覺得自己好蠢。「後來我去到澳洲唸小學,發覺沒有功課、考試和校服,我覺得好開心。我會想讀書是否一定要考試?在那裡讀書沒有分邊個叻邊個唔叻,大家細細個已經看好多書,大家做一件事是因為真心喜歡的。」雖然只是短短幾年的外國留學生活,但已經讓她留下深刻印象,知道讀書可以很開心,亦不一定要迫的。

2016年 Angela 參加了 好薈社,在腦震盪活動和學習過程中,她決定要利用自己善於設計的強項來幫助有需要的學生,並找來不同伙伴一起合作。在資料搜集過程中,她認識到原來華裔摺紙藝術家Joseph Wu也是患有專注力不足的,而摺紙竟然可以令他坐定定,更非常專注地摺紙。其實摺紙除了講求右腦的創意外,還需要不少左腦主導的數學、邏輯和次序等,所以摺紙可同時訓練兩邊腦袋的活動,有機會改善專注力和行為表現。這個發現加強了Angela決心要把摺紙的樂趣和好處帶入學校,利用紙張不同的紋理,讓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包括過度活躍症、專注力不足和自閉症,嘗試用雙手學習新事物,增強他們的社交、耐心、創意和學習能力。

講起摺紙,Angela記得幸運星的年代都會摺一下,而摺紙時可以是一片空白,讓自己安靜下來的時間。「我覺得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摺摺下就會出現一些東西。」摺紙原本源自中國,是透過摺疊來創造出精緻的設計,但就由日本發揚光大。傳統的摺紙只有一些相對簡單的設計,如紙鶴,不過從1950年代開始,摺紙技術出現重大變化,加入數學理論和定律,將摺紙提升至藝術境界,演變出不少令人驚嘆的作品,可以創造出家具、時裝和科學設備,是一門專業的手藝。要將這門專業的藝術帶入學校,Angela不單要懂得摺紙,還需要建造一個有系統的課程。她們設計了一個16堂摺海陸空12隻動物的課程,同時又設計了一個摺紙收藏書仔,讓同學留起他們的作品,還有一張雙面漸變顏色和有網格的特別手工紙,方便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同學跟指令和理解。「我們都要從新設計指令字眼,逐步逐步來,清晰簡短,讓同學有興趣跟從,好像我們會說某些形狀似甜筒,大家一起吃一口。」由於每一個步驟都要極度細緻,所以原本2分鐘的過程,很容易就變成30分鐘。

其實外國有不少摺紙中心,但香港就相對落後,所以Angela坦言要把課程帶入學校難道很高。「開始時我們不懂得如何找學校合作,要逐間敲門寄信,初時免費的工作坊都會做。」不過做下來,發現很多問題不在於實際操作,而是心態上的不同。Angela說一開始以為很多人會願意幫助SEN的同學仔,結果是家長覺得有SEN不如讀特殊學校,不想入主流學校;學校又覺得坐定定上堂會實際些,結果要開拓學校市場舉步為艱。「我覺得社會思想上對SEN同學仔的看法有很大的差異,另外很多人覺得你是社企所以不需要付錢,但我們都要食飯。」結果,就引申到面包與理想的掙扎,Angela指一直都是拉上補下,用商業的生意來彌補學校的工作坊。「一個6位同學的SEN組要用上3個導師,雖然不夠經濟效益但是有實際需要。」雖然遇上困難,但Angela常常想起在好薈社上堂時學到的一個詞語「假慈悲」,並用以警惕自己不要變成為做而做,她堅持要認清受眾和做對參加者好的事,所以她不會忘記初衷-–學習可以有好多種方式。

Good Seed畢業項目:HappiKami
「HappiKami」的意思可以分拆成「Happi」開心和「Kami」日文紙張,加起來就是讓所有人開心的一個紙藝工作坊。

By Good Seed 好薈社

好薈社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協辦的社會創新培訓及種子基金計劃。計劃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資助,致力釋放本地年青人的創作潛能,以設計,科技,商業三個重點出發,鼓勵他們以創新點子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