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實驗 9:觸得到的展覽

種子實驗 9:觸得到的展覽

細閱只需 8 分鐘

夜幕漆黒如墨,第一道劃破夜空的晨光,我們稱之為「黎明」。為視障人士擔任口述影像義工多年的梁凱程,英文名字為Dawning—她的聲音猶如晨光,將視障人士引進電影世界;現在更與他們走到博物館欣賞展覽。健視人士看得到但不等於懂得欣賞,只因「欣賞」從來都不是用雙眼,而是用心和想像去感受。

梁凱程於訪談前兩天傳來了個人背景,學歷一欄寫有專業英語碩士、傳理學學士、傳譯文憑,所修讀的專業無不與語言及傳意相關。及後踏上口述影像之路,也是因為跟自身的專業及興趣緊扣。「口述影像也是溝通的一種,你如何跟視障人士去講有關視覺的東西呢?」自2011年參與工作坊後,梁凱程於口述影像的興趣,不僅是義工活動,她還開始研究口述影像於香港及亞洲的發展,繼而發現相關的資料相當貧乏。「我發現原來沒有人做中文口述影像硏究,而亞洲地區也甚少關於視障人士的研究,於是我就決定修讀口述影像博士。」

口述影像不是導賞機 自製「木乃伊」

文字、影像及圖畫均是符號,口述影像是一門翻譯學問,將影像及圖畫轉換為文字,當中牽涉語調、節奏的控制、詞匯運用等技巧。方法固然重要,但態度更不能忽視。梁凱程會站在視障人士的角度,並不會因為畫面出現親熱場面而模糊帶過。「如果我們因為怕醜而講得很含糊,他們就不會知道發生甚麼事。當然不會形容得很露骨,但除衫是慢慢除、好粗暴地除,整個氣氛已經不同。」梁凱程重視視障人士是否「看得見」,但坊間不少機構仍欠缺這種態度。有位視障朋友曾到博物館看展覽,當他問及職員有沒有口述影像服務時,職員口裡說有,怎料卻遞上一部語音導賞機。「朋友話『你知啦,我睇唔到,你俾部機我都冇用,所以我就走了。』」導賞機的內容主要是展品的背景資料,或作者的生平軼事;展品的外貌、紋理、觸感等描述一切欠奉。「好似之前木乃伊展覽,整個展館都好靚;但博物館最多就是一個標誌一『請勿捉摸』。他們真的說『如果只有這些資料,那麼我何不留在家聽?。』」


朋友的經歷讓梁凱程發現,口述影像也可以應用於博物館展覽當中。她的辦公室內放有數副木乃伊「棺木」、「眼球」模型及唐三彩瓷器。縱然「棺木」只有手掌般大小,但上面的紋理及皇族樣子均十分細緻。打開「棺木」後,更看見有一條由她親自用紗布包裹的「木乃伊」。除了運用文字描述,觸感也能豐富視障人士的想像。「有位視障朋友看展覽的時候,會將頭靠近玻璃感受它的溫度。他說冷冷的玻璃更讓他擁有身處博物館的感覺。」梁凱程微笑著說。道具造工精細入微,梁凱程指著眼前的「唐三彩駱駝」,駝峰旁還黏著一些泥,彷似剛出土般。「這是真是瓷器來的,不是仿製品。我是拜託朋友,他們再拜託朋友在大陸找到的,所以我都不知道它是從哪裡買回來。」她笑說。

老公充當「白老鼠」 難以忘懷的滿足感

為了令參加者享受展覽,無論道具、講稿到培訓口述影像員,梁凱程每件事都親力親為,她自言跟性格有莫大關係。「我是achiever來的,即是定下目標之後,就一定要做得到。」當她決定開展口述影像的工作後,毅然辭退大專講師一職,全心修讀相關的課程,然而當時迎上了人生的抉擇—結婚還是進修。「當時的掙扎是結婚還是讀書。因為一讀就要3至5年了。男朋友就建議說先結婚,然後再陪我到英國。我們結婚第二曰還參加了口述影像的活動。」她雙眼謎成一線笑說。梁凱程能全心投入口述影像的推廣工作,丈夫的支持必不可少。「有時做電影口述影像之前,會要他做『白老鼠』閉起雙眼聽我講一次,再開眼睇返個畫面。他看完之後會說『得喎,有感覺』,就可以繼續做。」

從電影世界走進博物館,口述影像員除了開闊視障人士的眼界,還增加他們交流的機會。「跟電影最大分別是我們講完一部分後會讓他們問問題、發表意見。有人看過『駱駝』之後,說『這是雙峰駱駝嘛,我未盲之前見過』。」從觸感勾起他們的回憶,文字所形容的色彩帶給他們想像,梁凱程說最大的動力是看到他們臉上滿足的笑容和讚美。「他們看完一套戲能夠跟你討論劇情,看完展覽後說好好看一這些簡單的舉動和讚美就好足夠了。」梁凱程滿足地笑說。

一路走來,梁凱程的性格和專業有助她發展口述影像的工作。過程中發現她與視障人士一樣,自己也有意想不到的能力。「以前一路教書,沒有想過原來都可以創辦協會。視障朋友都是有好多想法,可以做到很多事,問題是我們會否認定『佢地都看唔到、做唔到』呢?我們何以不去相信他們的 ability (能力)和 possibility(可能)呢?」

撰文:柯詠敏、羅坎、阿島、伍嘉瑩、石嘉俊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Facebook

Good Seed畢業項目:香港口述影像協會 Audio Description Association Hong Kong

By Good Seed 好薈社

好薈社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協辦的社會創新培訓及種子基金計劃。計劃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資助,致力釋放本地年青人的創作潛能,以設計,科技,商業三個重點出發,鼓勵他們以創新點子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