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實驗 2.0 – 我的設計不偉大:為患認知障礙爺爺造一枝智能枴杖

種子實驗 2.0 – 我的設計不偉大:為患認知障礙爺爺造一枝智能枴杖

細閱只需 6 分鐘

撰文:黃淇
 
麥子澄(Vincent)從事產品及模具設計員,他為不少電子品牌設計過高價位的電動牙刷、鬚刨,甚至手提電話等。走進電器店隨便拿起一件商品,說不定就出自他之手。設計多年奢侈品的他從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設計智能枴杖,甚至從零開始研究接電線、組裝電子零件,只為幫助有認知障礙的老人。一切都由他爺爺突然走失那天說起。

爺爺走失 不足24小時不能報警只能自救

Vincent原本在澳洲擔任產品設計員近七年,多年前他回流返港,恰巧82歲的爺爺同年確診認知障礙症,他已無法認出眼前的子孫,只記得枕邊人。爺爺偶爾會從觀塘的家跑到油塘去,這樣的事在半年內發生過四、五次,每次都要靠警車把他送回家。Vincent憶述,有次爺爺甚至試過在家中跌倒,進醫院躺了兩個星期,因年紀老邁,身體機能欠佳,跌倒還引起併發症,「咳到肺出血。」
 
每次爺爺走失,一家人總是心急如焚。「但沒有人能幫你,失蹤不足24小時也不可以報警。」爺爺走失的事,令Vincent一家徬徨無助,但仍只能嚴陣以待,「曾試過出去找、碰碰運氣,但機會其實微乎其微。」為了防止爺爺再次走失,他們買來形形式式的智能枴杖、放在身上的智能襟章等工具,可是全都徒勞無功,「爺爺以前做製造業,現在很愛把東西拆開來研究。我們買回來的智能枴杖,他全部用螺絲批拆件,轉眼被扔進垃圾桶。」爺爺不斷逐件工具「解體」,令他們哭笑不得,「可能長者不喜歡別人標籤他是老弱傷殘。」
 
一天,Vincent忽發奇想,既然市面上的工具不合用,何不利用自己的專業,去設計一個合用的產品?他於是開始著手研發新產品,既要具備防走失功能之餘,同時亦要低調得來不讓長者發覺。最後他想到智能枴杖設計成附加裝置,可隨意安裝上任何一枝普通枴杖,減低長者有被標籤的感覺。
 

從頭開始學組裝電子零件

一年前,Vincent夥拍朋友成立工作室「喜行 Walkpner」,全力投入研發智能枴杖配件。他們最後成功以3D打印技術製作出智能拐杖裝置,塑膠配件內設置感應器及定位功能。而為了應對長者跌倒的情況,若枴杖橫放超過既定秒數,便會自動致電照顧者,對方能從電話中聽到枴杖附近環境的聲音,掌握現場情況,他們曾邀請本地老人院試用,反應普遍正面。但由於缺乏資金大量生產,目前他們只得人手組裝配件,每件起碼得花上四至五小時。雖然Vincent是產品設計師,但他坦言自己一向只管設計,對產品組裝一竅不通,研發智能枴杖對他來說並非容易之事。他決心從零學起,從燒焊電線到裝嵌電子底板等等,遇問題便上網找答案,他常自嘲製作過程完全不專業,笑道:「全部都要自己試,從產品概念到製成prototype(原型)都靠慢慢摸索。」
 
辛苦研製出來的成品,Vincent趕忙拿去讓親人試用。不久後,Vincent嫲嫲在睡覺前弄跌了枴杖。「那次枴杖警報電話響起,接聽後只聽到輕微呼吸聲,當家人急速回家後發現只是睡著的呼吸聲及只是枴杖倒下了。」Vincent事後回想起,雖然不是真正的意外,但他認為有枴杖裝置在旁,起碼有多個保障,「我們有一個理念,『誤鳴』都好過『唔鳴』(沒有鳴聲),產品未必有很大幫助,但如果發生了什麼意外,至少多個機會能幫得上忙。」

社會創新不一定要偉大理念

「誤鳴」總比「唔鳴」好,是因為他們相信,智能枴杖配件能讓認知障礙的長者自行外出,而不需要任何人陪伴輔助,讓長者出行時多一份尊嚴;而照顧者亦能安心讓長者快樂地出行,也是工作室「喜行」名字起源。
 
目前Vincent還缺資金大量生產,同時他繼續不斷改良智能枴杖,最新一代已經可以藏在枴杖內,完全不被長者察覺。Vincent笑言十分成功,因為作為第一位用家,敏銳的爺爺一點也沒有察覺枴杖內有乾坤,「至少他還未把枴杖拆件!」
 
Vincent近年再回到澳洲生活,是次訪問全程以電話進行,遠洋那邊的Vincent多次透過電話強調,他做創作沒有很偉大的理念,只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技能,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我做了多年設計,終於設計到一些奢侈品以外,真正幫到人的產品。」
By Good Seed 好薈社

好薈社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協辦的社會創新培訓及種子基金計劃。計劃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資助,致力釋放本地年青人的創作潛能,以設計,科技,商業三個重點出發,鼓勵他們以創新點子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