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染色的連結力量
造訪他們那天,他們剛搬進元創方創意中心(PMQ)五樓一個單位。「染樂工房」如今成為他們主力發展的方向,將會在元創方舉辦以廚餘染色為主的工作坊。他們努力搭建一個自在的,令人感受染布之樂的空間。
「未來給基層家庭的課程裡,打算加入同遊中環環節,探索另一個陌生社區-他們多來自新界、北區、將軍澳,跟他們相處這幾個月,知道他們很少跨區活動,沒錢,去中產區也或會感覺不自在。」
Eric說,他們在一步步完善do well do good的理念。但他和Winnie都不愛按牌理出牌。他指,社企多以扶貧為出發點,「但我們觀察到不少社福機構都在經濟上支持他們,好多『蛇齋餅稷』,我們從社創角度可否填補別的缺口?便想到,親情的匱乏,也是一種貧窮或缺失。弱勢社群工作勞碌,他們不止缺錢,更缺時間,沒怎共同消遣,甚至一道吃頓飯也難。坊間的親子活動費用也不便宜,低收入家庭沒有能力負擔這些費用。」很多基層家庭引發的社會問題,也由長期的疏離和磨擦而激化,「由此想到廚餘染色作為中介:染色簡單,但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和另一種流行的art creative、自己埋首畫板的art jamming不同,染布需要合作和溝通,便想到借此成為親子,父母子女、婆孫,互動的機會。」
Eric的說法不是空洞的口號。他在設計上花心思,強化他們合作的需要,「一般工作坊或一次半次的活動形式不會奏效,我要使那短暫的溝通變得更有意義。我們有30個3個月長期測試家庭(隔周體驗活動),由3個機構的註冊社工轉介個案、修正、觀察、分析,看看家庭溝通會否改變。在那六次體驗活動,我迫他們坐在那,你眼望我眼。他們往往會在這時才交心談話,如家長會問孩子中學選科怎麼會選到這科……另外也會有些步驟加重難度,如只給他們成品看,由他們自行商量如何去做、一齊綁橡筋、綁波子;或在板染中的用板夾緊很厚、摺疊好的布,唔夾緊或拿緊會好易散開一吵嘴因而時會發生。透過這個過程令平日的磨擦『見光』,在旁註冊社工調停,一齊想方案,多從對方去想。」課堂外,關係由回憶延續「做出來的作品,美美的,掛在屋內,容易勾起那些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