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實驗 11:善用科技成為別人的眼睛

種子實驗 11:善用科技成為別人的眼睛

細閱只需 7 分鐘

天有不測之風雲,有人今天還好端端和你去吃飯,明天就突然動彈不得。或許因為經歷了人生中的意料之外,才會發現原來有些人和事都不是離自己太遠,同理心油然而生。免費手機應用程式iSEE的創辦人,身邊有家庭成員或朋友都有身體上不同的殘缺需要,故希望運用科技幫助視障人士。

路不轉人轉 方向不變方法萬變

文字,是建構世界的符號。過往,我們稱為傷殘人士,現在稱為有不同需要的人士,文字的改變亦代表了大家更懂得關注平等性,亦更願意明白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和可能性。創辦人Michael、青和元都認為視障朋友可以用到的程式,就可以應用到其他不同需要的傷健朋友身上。「視障只是一個切入點,因為現在的平台有讀屏功能但就未支援圖片,只要靠聽力都可以用到我們的程式,基本上都可以應用予其他範疇。」原本他們設計了多個免費手機應用程式,利用簡易操作,如用手掃兩下屏幕,手機便會自動讀出內容,用家再連按兩下,便可使用該功能,希望藉此可以解決視障人士外出用膳、閱讀新聞資訊和購物時面對的困難,但在過程中發現不少實際問題。最初想和餐廳合作,讓用家通過掃描特定二維碼,手機便可讀出餐牌上的菜式內容,令視障人士慢慢選擇。他們以為每家每年收取$500的年費,用家負擔低他們又有營運資金又可以幫到視障朋友,是三贏方案。結果,不是金額的問題,而是就算只是$50一年但沒有實際利益回報餐廳都不會參加。

「在香港做社企好像有光環一樣,大家以為你是社企就是慈善,可以慳些錢。在香港沒有社企認證機制,我會說我們是無障礙科技公司,因為我們有聘用視障員工,我們推廣網路上的無障礙使用。」為了發展網上無障礙的使用,他們都熟讀了國際標準和本地法則,發現香港沒有與網上無障礙使用相關的法例,故視障朋友根本用不了大部分網頁。「有些事情任何人都有責任去做,例如可以放大網頁字體,外國有法例要確保所有人必須公平地取得資訊。」不過在香港,很多人都會問他們可以賺多少錢、有多少客戶、甚麼時候擴大規模,就連參加比賽都有評判叫他們要認真做生意了。「有時取得太多基金就好像溫室一樣,以為識飛,好理想好樂觀,未必會看到個現實,始終要面對社會和市場。」走進市場,他們就發現原本想做的3個程式一一閱讀餐廳餐牌、辨認不同紙幣和聆聽不同新聞內容都各有不同的受落程度,現在暫時只著重發展可隨時辨認物品的iSEE程式。「我們真的要不斷試不斷找,不可行便轉吧,方向一樣只是用不同方法,我常常說『初心不變,方法萬變』。」阿元說。他們強調如果產品不能迎合市場,再堅持都是浪費精神。

公司堅持以資訊科技打破障礙,希望透過手提電話科技幫助視障人士衝破視力障礙,與社會連接,提升生活質素。但面對著種種困難,他們決定要多角度發展生意,首先是繼纘推行免費的手機程式,長期更新;第二就幫助商業公司進行無障礙測試服務,測試完成後提供報告,改善可達性;最後就是為非政府組織尋找不同解決方法,提升傷健人士使用率,大概可增加10-15%客戶。他們都深信推行工具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如要徹底解決問題,必須改變大環境。「創業也可以是一種宣傳,影響到很多不關事的人。小事也可以幫到社會,不一定要很偉大的事。」他們慶幸好薈社的活動不講生意,而是講社會企劃.講社會創新,可以一次過長時間地浸淫在一連串的實用課程,對於第一次做社企的人很有用。「如果決定了創業,就要知道條路不易走,一定要考慮清楚,很多人只會看到好的一面,但很多時候有苦自己知,要看多些知多些,因為98%的初創都會倒閉。一定要記著自己為甚麼開始。」

在創業和做好事的過程中,有得也有失,大家開始變得深思熟處,要變得現實,同時亦更懂得顧全大局,考量更多方面的元素。不過最重要都是,勿忘初衷要為社會做好事,所以他們都寄望可以把公司成為科技與無障礙的世界權威。

撰文:柯詠敏、羅坎、阿島、伍嘉瑩、石嘉俊
相片:南華早報訪問照,由受訪者提供

By Good Seed 好薈社

好薈社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協辦的社會創新培訓及種子基金計劃。計劃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資助,致力釋放本地年青人的創作潛能,以設計,科技,商業三個重點出發,鼓勵他們以創新點子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