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實驗地選址北區上水一帶,MaD 創不同協作主席黃英琦憶說策劃實驗地選址的原由,指北區在主流社會的認知中,是最不似旅遊的選址,若然能在這區試行出一種可行的本地遊模式,相信能夠套用到香港不同的地區。
回望實驗過程,實驗員先在上水燕崗村認識到長老Uncle Robert,願意分享自己的居所及圍頭人的文化;其後亦在上水圍村認識到廖氏族的年輕後人康兆,他把祖父母輩留下來的村屋,改成一間圍村內的新型 Cafe ATMA,並連繫上廖氏長輩崇興叔,與實驗員共同合作策劃旅行。
康兆同樣喜歡到外地旅遊,但從旅行中每每反思,「我們在外遊會問當地人自己的地方有何特色,但反問自己卻說不到自己的地方有何特色。漸漸我發現好多香港的本土文化,只是未被人欣賞,或被標上『古老』的印象,要被淘汰了,我覺得好可惜。眼見日本、台灣等地能保留傳統文化之餘,還可轉化成不同的慶典,所以我開始同拍檔發掘附近有何有趣而未被人知的事,希望更多人可以欣賞本地文化。」
他身為上水的居民,視自己或Cafe化作涵接外面的橋樑。「我可以讓外面的人進來,讓他們知道圍村人不一定是兇惡的。能與長輩崇興叔交流,並促成合作,他可以分享到上水圍的歷史故事,我覺得做這個旅行團好像以一個互動的方式來延展一條時間線,又似新開始、創作,又似過去的事繼續發生。如果這個地方能成為旅遊點,好好保育,並能對外分享更多資訊,就是活生生的記憶。」 對於崇興叔而言,當然樂見有人有與趣了解圍村故事,即使只是少數人士,如果能夠給予合適的訊息讓後人做研究,也是值得為之。
本地旅遊從業員「好好過~生活導賞」成員之一Kelvin,喜歡以小組形式帶領遊客遊走香港社區。自疫情來到,預視未來的群體活動規模縮小,反而更有利小組形式的旅行發展;同時從業員亦要多下功夫,深度認識旅行地區,「導賞員好似提供一個視覺的窗口給參加者,而參加者更加要積極投入其中,尋找旅行對自己更深的意義。」
而我在參與實驗旅行團的過程中,也看到實驗室團隊成員發揮的重要功能。他們當中不乏從事社區工作或對社區營造、社會創新有熱衷的人。他們不單帶來本業本科的專業技術,也發揮著連結當地、區外人士,及發揮倡議政策配合的角色。這次實驗團隊進行了三次試玩團,每場試玩由策劃到完畢,他們都會收集意見、歸納洞見並存檔,以供後來者參考;又計劃將經驗總結,初步梳理出一套策劃本地遊的方法,與大眾共享,讓更多人在各區可以參與並創造出更多有趣的旅行團。
當然,若然要讓本地旅遊能進一步系統化,有更完善的配套,更有賴社區及社會發展的決策者如區議員、鄉郊保育辦公室、旅遊業議會、旅遊發展局等部門共同合作,革新舊有條例或成立跨部門的工作小組,推動整個城市設施及規劃的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