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不可分割
對癌症病人來說,除了手術,用藥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範疇。他們逐漸意識到,藥費資訊同樣是需要開拓的領域。
傳統癌症治療,可能都是開刀,或做電療、化療。但醫療科技日新月異,近年多了各式標靶藥或免疫治療可供選擇。加上醫管局推行的「藥物自費計劃」,公立醫院及診所醫生可據「藥物名冊」處方藥物,名冊上的藥物分四大類:通用藥物、專用藥物、獲安全網資助的自費藥物,以及全自費藥物。現在癌病療程五花八門,但治療開支也越來越大。
他們其中一位顧問Janet是藥劑師,她解釋癌病自費藥往往價格不菲:「其中一個原因是研究成本,那些藥往往有針對性,因為受眾不如高血壓、糖尿病人那麼多,所以較難攤分成本。有些藥物雖然藥效出眾,可是受眾較少,藥價自然有一定門檻。」
根據同路人分享,不同地區的醫院,似乎會在不同階段向病人介紹自費藥。「有些病人在油尖旺區求診,醫生較後期才推薦他考慮自費藥;在港島,分分鐘是病人自己問醫生有關自費藥的資訊。」在藥物這一環為病人充權,他們認為起碼要讓病人知道有自費藥的選擇,甚至某幾種自費藥的藥名,「方便跟醫生討論」。
團隊正努力搜集有關自費癌症藥及各種資助計劃的資料,同時亦參考其他病人組織的做法。但大部分病人組織的資料分類均以個別病人為單位,例如病人甲患了肺癌,病人乙患了肝癌,他們分別吃甚麼藥,並沒有整理成一個方便公眾查閱的統一數據庫。資訊亦多靠口耳相傳,有時候出錯也不知道。Kelly:「曾有醫生告訴我們,有位乳癌病人,向他詢問肺癌藥的資料。所以有專業人士(按:藥劑師)的加入很重要,醫生和病人的知識鴻溝太大了,拉近彼此的距離也是為病人充權的一種方法。」
有關藥劑師的角色,在此得補充一下,其實他們的職責不止配藥。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說過:「如果護士是醫生的右手,那藥劑師便是他的左手。」醫藥一家,分工合作,藥劑師作為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橋樑,負責釋除病人的疑慮。Janet說:「醫生根據臨床實證、指引和經驗決定醫療方案、處方甚麼藥物,但權衡治療利弊時,每位病人的價值觀、風險承受力及其他因素也十分重要,因此即使患上同樣的病,最佳治療方案也因人而異。病人患病,治療以外也有很多東西要煩惱,他們總希望有人能解釋用藥的好壞。藥劑師便可擔當這角色,綜合藥物的藥效、副作用、價錢等資訊,助病人及家屬作出知情決定。以買樓為喻,價錢以外,大家還會希望考慮地區、呎數、坐向等因素。我們的目標是希望病人對自己所作的決定感到安心。」事實上,解讀複雜的醫療藥物知識,還是讓專業人士守龍門、為病人過濾出公正客觀的資訊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