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爬山,各有實力
有了資金、資源和資訊基礎,怎樣以「人力」延續發展,是Nelson和Himphen關切的重點。兩人都是IT人,科網知識豐富、管理力不俗,「但設計、美術或人文關懷等部份,則需更多人材參與發揮。」
他們認同「團隊角色」的重要性,故樂見就讀社會科學系的Amy和Camelie,以及因為要做社會創新功課而參與活動的Catherine,帶着不同的才能、知識與想像,加入團隊分擔文字、設計與聯絡等工作,平等地提出想做的提案與活動。
Himphen認為新一代追求的價值跟上一代不同,「比起純粹的利潤和結果,大家更重視過程中的得着,如精神價值與身份認同等。近年社會動盪,人人感到困擾和不快樂,我們都想藉平台讓大家當持份者,自主發聲、行動,找到個人定位與夢想。」
不放棄就有希望
連續四年參加「童心共享」的Amy表示認同,「幾年來,跟社區中心的低收入家庭的小朋友實踐共享理念。起初兩年好簡單,大家寫下好人好事,交換社區捐贈的禮物。之後慢慢進化,留意獨居長者需要、籌備社區換物會,甚至動手設計公共遊樂場,由收禮物變成關心社區、送禮物給別人。資源共享不一定是條件優越的人才做到,連小朋友都有愛社區的能力和方法。我們看到群眾外包理念並不封閉,在不同個體身上擴散與成長,好感動。」
Nelson感觸和應,「現在正值9月,香港變天。將來社會變成怎樣?無人知曉。Collaction的發展亦存在未知的難關,像公眾對我們多了認識與信任,可是商界與政府的思維仍然較牢固,我們想由下而上做民間倡議,仍未可輕易取得認同。只是,路上看到不同階層、年紀的人,盡其所能發揮所長,那怕只是小朋友寫張鼓勵紙條,行動微小,積存起來還是有力量。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因為怕失望,就放棄變得更好,這才是真正的絕望。」
「改變不能一步登天,結果非即時可見,做事有成功亦有失敗。但無論如何,只要你曾經付出,努力被記錄,日後多一個人看到,就多一個機會,讓夢想未完成部分,被延伸、發展及補完。持守本分繼續做吧,當想法遍地開花,我們會知道怎樣找回自己和城市的未來。」Himphen堅定地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