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實驗 19:縫隙中的小可能

種子實驗 19:縫隙中的小可能

細閱只需 8 分鐘

傳統的制度猶如石牆,牢固又難以撼動。有人選擇閉起眼睛如常過活;有人懷著一團火與石牆硬碰,教自己身心俱損;有人卻伸出雙手在石牆慢慢摸索,拿著鎚子在石頸的縫隙間深耕。

跟陳智瑩(Cathy)見面時,剛巧碰上了放學時間。背著背包的Cathy走在初中生旁邊,竟然能夠融入在其中。「以前會同學生講笑說我是隔離班的同學,因為身高真的跟他們差不多。」她瞇起眼笑說。Cathy身高嬌小,內心卻灌注了強烈的熱情,幫助身陷家庭問題的兒童一—透過跟小朋友閲讀Butter Buddy兒童繪本圖書,觀察他們對故事的反應繼而識別遭受的家庭問題。「很多情況長大後有情緒病的原因,是兒時遇上家庭問題而沒有解決,但香港現時缺乏主動的機制去找這些小朋友出來,因為傷痕有時是看不見。」

社工是止痛藥 旁人看不見的傷痕

Cathy因過往的工作需要,每天要面對排山倒海的個案。她曾於家庭服務中心擔任社工,眼下每個求助的個案往往處於臨界點,卻缺乏工具給予援助。「例如適合跟小朋友溝通或了解他們情緒的故事書。當時就自己動手整,但其實那些都是很典型的家庭問題——兒童照顧、經濟問題、房屋問題等,生活壓力又會導致情緒問題。我們發現的時候,問題已經去到好嚴重,又想放棄生命,又懷疑虐兒,當時我只可以保障他們當刻的安全,但最有效的做法是在預見問題出現前已經介入。」

Cathy當刻的角色猶如止痛藥,只能遏止一刻的問題;但她更希望成為預防疫苗,這教她決定辭掉社工一職,到澳洲進修音樂治療。「當時想,具備多一項專業去實行計劃,因為考慮到如果社創未能成功的話,亦可靠著這份專業重投職場。」Cathy憶起決定離職時,亦曾擔心家人的反應。「我想追夢就是這樣,家人會不理解你做甚麼,或只是關心能否開飯,有沒有家用。我只能講我們正在『Buy Time』,希望快點做到。」Cathy笑著說

誰為小孩痛心

1月時,五歲女童陳瑞臨(臨臨)疑遭生父及繼母虐待致死,事發地點離Cathy的住所只有數街之隔。每次提起臨臨,Cathy的語氣變得特別沉重。她痛心臨臨的遭遇外,更為計劃的進展感到著急。繪本現時進入印刷階段,Cathy坦言過程的進度緩慢。離開工作崗位後,她成為自由工作者,平時會到不同機構提供音樂治療或輔導服務賺取收入,也能自行分配時間繼續Butter Buddy的工作。這種工作模式本應甚少壓力,但前輩的一席話教她不能再安於當下。「有位前輩話『你等得,班小朋友唔等得』。你看臨臨,有誰會為她傷心?她的生命是不能白費!如果我可以做快一點,是否可以幫到她呢?這令我更加要加把勁。」

眼看家暴、虐兒的個案愈漸增多,Cathy也不敢怠慢四出尋找資源,可是,社會常將「小朋友是我們的未來」掛在口邊,但Cathy尋找資源開展計劃時,旁人的焦點並非僅僅集中在小朋友身上。「小朋友的成長對社會有長遠影響,但有些人很短視,他們會問『你們怎樣賺錢呢?』;但我看的是長遠—當一件事有價值的時候,就會連結到人的心靈,繼而就有迴響。」除了收入問題,旁人也曾批評計劃缺乏科技元素,但Cathy強調小朋友在成長階段應避免過早接觸電子產品,而網上平台也絕非設立網站而已,及後的跟進功夫才是服務關鍵。「聽到這些批評都會不開心,但我理解他們的想法。不過,當比賽目的是解決社會問題時,如果不需要高科技都能解決的話,不是更有效率嗎?面對這些質疑時,我都會為自己抱不平的。」Cathy語氣堅定地說。

尋找資源的過程縱然處處碰壁,但Cathy明白出資者的憂慮;反而透過學校接觸潛在的服務
對象時,校方的回應更教她深感挫折。「學校都好有壓力,因為他們缺少資源去援助學生情緒上的需要。但這是一條生命來的,那是否代表香港好多制度的價值觀已經扭曲呢?」當Cathy說到「生命」二字的時候,聲音不其然抖震起來。在學校眼中,聲譽跟收生和資金的關係彷彿畫上了等號,但這條方程式卻將學生的需要排除在外。Cathy眼見現有制度牢不可破,更投放心力於社會企業,希望能於石牆外製造可能。「學校聽到這些都不安,我們就嘗試推廣情緒健康、家庭關係的計劃,可能大家都會較容易去接受。」

框框之外的出路

學校面對的壓力,Cathy也甚為理解。她成為社工前曾於學校任教。每天備課、改簿、開會,單是做妥教師的基本工作已十分疲累,根本難以抽身去關心學生的情緒。「老師每日跟學生見面。跟社工相比,老師的影響力—定大好多,但他們在制度下也深受壓力。社會常常講跨專業合作,但每個專業都被制度框死了,又怎會合作得好呢?」

跳出牢固的框框,現時Cathy不斷跟社工、臨床心理學家等多個界別的專業人士接洽,希望除了推出故事書之外,更能提供事後的輔導工作,為小朋友逐步解開死結。「我相信好多有心人都關心下一代。哪怕只是影響到一個生命,我們都要繼續去做。」

撰文:柯詠敏、羅坎、阿島、伍嘉瑩、石嘉俊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Good Seed畢業項目:Little Possie 小可能

By Good Seed 好薈社

好薈社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協辦的社會創新培訓及種子基金計劃。計劃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資助,致力釋放本地年青人的創作潛能,以設計,科技,商業三個重點出發,鼓勵他們以創新點子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