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時,五歲女童陳瑞臨(臨臨)疑遭生父及繼母虐待致死,事發地點離Cathy的住所只有數街之隔。每次提起臨臨,Cathy的語氣變得特別沉重。她痛心臨臨的遭遇外,更為計劃的進展感到著急。繪本現時進入印刷階段,Cathy坦言過程的進度緩慢。離開工作崗位後,她成為自由工作者,平時會到不同機構提供音樂治療或輔導服務賺取收入,也能自行分配時間繼續Butter Buddy的工作。這種工作模式本應甚少壓力,但前輩的一席話教她不能再安於當下。「有位前輩話『你等得,班小朋友唔等得』。你看臨臨,有誰會為她傷心?她的生命是不能白費!如果我可以做快一點,是否可以幫到她呢?這令我更加要加把勁。」
眼看家暴、虐兒的個案愈漸增多,Cathy也不敢怠慢四出尋找資源,可是,社會常將「小朋友是我們的未來」掛在口邊,但Cathy尋找資源開展計劃時,旁人的焦點並非僅僅集中在小朋友身上。「小朋友的成長對社會有長遠影響,但有些人很短視,他們會問『你們怎樣賺錢呢?』;但我看的是長遠—當一件事有價值的時候,就會連結到人的心靈,繼而就有迴響。」除了收入問題,旁人也曾批評計劃缺乏科技元素,但Cathy強調小朋友在成長階段應避免過早接觸電子產品,而網上平台也絕非設立網站而已,及後的跟進功夫才是服務關鍵。「聽到這些批評都會不開心,但我理解他們的想法。不過,當比賽目的是解決社會問題時,如果不需要高科技都能解決的話,不是更有效率嗎?面對這些質疑時,我都會為自己抱不平的。」Cathy語氣堅定地說。
尋找資源的過程縱然處處碰壁,但Cathy明白出資者的憂慮;反而透過學校接觸潛在的服務
對象時,校方的回應更教她深感挫折。「學校都好有壓力,因為他們缺少資源去援助學生情緒上的需要。但這是一條生命來的,那是否代表香港好多制度的價值觀已經扭曲呢?」當Cathy說到「生命」二字的時候,聲音不其然抖震起來。在學校眼中,聲譽跟收生和資金的關係彷彿畫上了等號,但這條方程式卻將學生的需要排除在外。Cathy眼見現有制度牢不可破,更投放心力於社會企業,希望能於石牆外製造可能。「學校聽到這些都不安,我們就嘗試推廣情緒健康、家庭關係的計劃,可能大家都會較容易去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