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實驗 16:讓長者優雅地老去

種子實驗 16:讓長者優雅地老去

細閱只需 8 分鐘

走進大型商場,我們輕易找到一系列童裝、少女服裝或行政人員套裝的品牌,但老人家的衣飾往往缺席於主流商店之中。我們不禁想問,難道老人家沒有愛美的權利嗎?當逐漸老去時,簡單如衣服是否稱身,為何也沒有人在意?

經過一般長者中心,裡頭不是微弱的電視機廣告聲,就是康樂棋子碰撞的聲音,狀甚冷清;但這天走進位處黃大仙的長者鄰舍中心,房間擠滿了公公婆婆。這邊換好唐裝衫的公公笑意盈盈走出來,那邊化好妝的婆婆捉著義工的手說:「好靚啊。」縱然外頭的溫度只得個位數字,但整間長者中心則充滿暖意。

與一眾花枝招展的長者相比,駱麗明、鄭佩詩及盧嘉敏的鮮藍色義工服就較為「遜色」了。2017年3月成立的「裳樂匯坊」,以衣服作為媒介,希望透過為老人家縫補衣服及製作新衫,助他們節省金錢外,還讓他們擁有美的權利。「後生那一批不會去補衫,破洞就會掉;但原來很多老人家都不捨得掉衣服。」鄭佩詩說。

衣服也是媒介

鄭佩詩從事採購十多年,工餘時間也會做義工接觸老人家,但相處時間十分短暫。這次計劃則能定期與老人家相處,讓她感受良多。她曾看到有位伯伯穿了一件灰色毛衣背心,衣尾位置破了幾個大洞,但他初時不願意給鄭佩詩拿去縫補。「當時要哄說買一件新衫給他,將身上的毛衣跟我們交換,這樣他就願意了。」鄭佩詩笑說。衣服只是引子,讓義工跟長者打開話匣子;計劃的重心則是希望讓老人家感受到關愛。「這個中心的老人家,仔女大多都住得遠,或者沒甚麼依靠。我們不會太深入問他們的事情,但有人捉著她的手問凍唔凍,讚下佢,已經好開心。」她說。縱觀坊間的時裝店,幾乎沒有牌子是為長者而設,他們只好到街市或街邊檔攤買衫,尺寸也沒甚選擇,大多都是「闊袍大袖」的款式。但長者的體型或會因為疾病或年老而有所改變,鄭佩詩等人就搜集資料,觀察他們的需要。「有些後生時生完仔之後肚腩鬆,就要闊些,但衫袖有時就會過長。」鄭佩詩解釋道。

 
用衣服修補傷口

眼下公公婆婆的新衣裳,有桃紅色的小鳳仙裝,也有墨綠色孖襟外套。鄭佩詩坦言,由設計到裁剪,每一套衣服均是度身訂造,加上數量甚少,坊間的售價約要二千多元。訂製衣服的成本高昂,但她認為一路走來都相當幸運。「我們遇到有間外國的布廠,他們的質料非常靚,甚至讓我們任意選擇。要不是他們贊助,我們都不會成事。」當有心人相遇,自然能產生難以估計的化學反應。然而,要遇上同路人的過程並不容易。團隊本著幫助長者的初衷接觸不同機構,他們卻不斷質疑計劃的可行性。「『補衫?可以的嗎?現在有人會補衫的嗎?』『化妝?老人家唔會鐘意的』機構有種種的顧慮,我們都無可奈何。」鄭佩詩淡淡地說。

眼看長者臉上掛著的笑容,義工團隊也甚為滿足,可是促使活動成事的背後,鄭佩詩等人也面對資源的壓力。除了為長者提供衣服縫補服務及這次的穿新衣活動,「裳樂匯坊」還著力研發將蟹殻素布用作製成長者的衣服,能夠防菌及促進傷口癒合。老人家因為皮膚痕癢會不斷抓手抓腳導致出血,而衣服則能成為有效的敷料,有助傷口痊癒。「現時市面沒有將這種技術應用在老人家身上,但我們看見這真的可以幫到他們。」鄭佩詩說。然而,團隊初時期望藉著銷售衣服所賺取的資金,再投放到服務上。鄭佩詩坦言當前的困難就是產品及服務均能順利推出,做到收支平衡。「產品現在已有原型,下一個階段就找合適的廠去製造。作為一個多年經驗的採購員,我們是時候催促一下設計師了。」鄭佩詩手握拳頭,目光堅定地笑說。

「比正職更有滿足感」

鄭佩詩與駱麗明、盧嘉敏的工作分明,鄭主要負責市場推廣、銷售等對外的工作,而駱、盧二人則分別主理設計及會計。三人專業領域各有不同,他們也十分尊重對方的意見。「我們很相信對方的專業,畢竟Winsome(駱麗明)是在設計學院教書,而Carman(盧嘉敏)則是會計師,大家都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了,所以牽涉到各自的範疇時,都很難去質疑對方。」鄭佩詩大笑說。

鄭佩詩覺得眼前一切都是很奇妙,由意念萌芽到看見公公婆婆身穿新衣走貓步,滿足感比正職的工作來得重要。「可以運用到自己的專長,去令到老人家開心,又幫到他們實際需要,有甚麼還比這樣更滿足呢?」

撰文:柯詠敏、羅坎、阿島、伍嘉瑩、石嘉俊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Facebook

Good Seed畢業項目:Sew On Studio 裳樂匯坊

By Good Seed 好薈社

好薈社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協辦的社會創新培訓及種子基金計劃。計劃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資助,致力釋放本地年青人的創作潛能,以設計,科技,商業三個重點出發,鼓勵他們以創新點子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